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两会声音|全民美育、科技艺术、书法教育……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冯远、范迪安、吴为山、李翔、卢禹舜等积极建言

两会声音|全民美育、科技艺术、书法教育……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冯远、范迪安、吴为山、李翔、卢禹舜等积极建言
2022-03-10 17:55:0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加强科技艺术学科建设、推动科技艺术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和支持日益趋大,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阐明了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为推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的科技艺术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在举世瞩目的冬奥会开闭幕式上,科技与艺术创意的结合盛开出令人惊艳的花朵。表演与图像的有机咬合,具象的造型与抽象的图形叠映幻化,平面的图案与立体的形象穿插交融,都展现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独特魅力。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各类创作作品与设计产品日益走向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和经济效益。

从全球范围看,科技艺术已成为艺术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世界各地的科技院校纷纷加大了艺术教育的力度,并与艺术院校展开联合课题,艺术院校也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与艺术创意的融合,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新型人才。我国科技艺术方兴未艾,与世界处于同步发展的态势,现在需要把握机遇,加大力度推动科技艺术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撑。为此建议:

1、加大对艺术院校科技艺术专业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高等美术学府科技艺术学科整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尽快形成立足前沿的教材和课程,促成国内更多院校开展科技艺术教育。

2、扩大科技艺术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议在重点美术院校设立科技艺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领导实验课题,以此为平台推动教学和研究的开展。将科技艺术方向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吸引海外院校就读相关领域的硕博士毕业生回国开展研究工作,丰富学生学科背景,推动颠覆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

3、鼓励人才培养上的制度创新。推动艺术院校与科技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培养,让科技院校的师生在直接参与科技艺术联合研创的过程中获得想象力洗礼,实现艺术思维对科技创新的反向激发。

4、促成各地科技馆的艺术化。我国各地的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等科普活动措施已经较为成熟,近来其中大多数表现出融合艺术表现、增强互动性趣味性的强烈需求。建议鼓励各地科技馆转化为科技艺术馆,在准确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展示科学之美和科技艺术融合的魅力,为全面提升公众的科学和艺术素质贡献力量。

图片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

我为政府工作报告点赞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客观准确,部署工作切实有力,是一份求真务实、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好报告。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成绩来之不易,前景一片光明。我和全国人民一样,信心满怀、底气更足,我为政府工作报告点赞!

政府工作报告在介绍过去一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情况时提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对此,我深有感触,去年,我随全国政协调研组赴云南调研,在怒江州一所建在大峡谷中的学校,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美术教室里,与当地的小学生一起上了一堂美术课。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深深感染了我。从他们专注的眼神中,我看到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的艺术梦想和对知识的渴望。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党和政府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充分重视、创新实施了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进一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进一步缩小城乡文化、教育差距,大力推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文明村镇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小学有了专职的美术、音乐老师,乡村孩子们的艺术翅膀羽毛更加丰满,艺术梦想必将越飞越高。

政府工作报告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新一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作为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人,我们没有不自信的理由。近些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加,喜欢中国、中文、中国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应有可为、必有可为。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更多的文化原动力。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历史的养分,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人民丰富生动的生活、时代关切与需求中寻找创作灵感,创作有精神高度、有社会内涵、有人文价值、有中国精神的精品力作;同时,要以现代化、创新性的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我们都是历史的书写者和答卷人,历史在见证,人民在期待。作为政协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两个确立”的政治共识转化为“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做好思想引导、汇聚力量、议政建言、服务大局各项工作,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

微信图片_20220310161218.jpg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

以美培根铸魂加强全民美育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任务、新要求。美育作为旨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提高全民审美素质,还需加强社会教育。美育本质上是全民性的。要让美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内在涵养,以德铸美,以美铸品,就必须加强全民美育。因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确立根本工作目标。新时代美育工作要始终与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民美育的各方面、各环节,使美育上升到全面育人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同时,以培养具有民族复兴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赋予当下美育工作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激发美育工作者的创造力,让未来涌现出更多德才兼备、审美素养深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二是完善全民艺术素质教育。学校层面,在推进精品艺术教材出版、丰富艺术课程门类的基础上,加强师资建设。如目前书法虽已成为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但教学师资严重欠缺。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建立校园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以及不同门类的艺术工作坊等专门的美育场所。社会层面,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戏院剧场等公共文化机构都是社会美育的重要平台。它们要和学校携手,也成为美育的课堂,构成全民美育系统。还要重视对群众审美能力和价值观的引导,加强社区这一社会美育重要阵地。如借助社区公益广告进行美育宣传。有关方面应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发挥其覆盖面广、受众多、传播性强的优势,让经典文艺作品走进社区,在“家门口”服务群众、引导群众。

三是资源融合发展,不断利用新技术、新方式和新渠道来创造美、传播美。如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特别是用年轻一代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经典艺术。再如为各门类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到学校传授艺术提供条件,利用社会资源拓展美育门类。在人民审美诉求日益成为产品高附加值的今天,通过高水平接地气的设计,改善城市、社区、村镇、学校的公共环境,为社会注入美,增情趣。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推进与美育相关的制度建设。如提高各级行政领导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眼光,大力培养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树立家庭美育意识等等,都需要通过深入理论研究,为全民美育做好制度建设储备。做好全民美育是一项润物无声的系统工程,要打通学校美育与全民美育之间的“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深入研究历史文化之美、红色文化之美、社会主义建设之美、改革创新之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之美。要放眼世界,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多元之美,深刻领悟美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在迈向新征程的伟大时代,以美培根铸魂,加强全民美育,倡导道艺统一,将进一步提升全民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微信图片_20220310161251.jpg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

关键词:文艺界政协委员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