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词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数千年来中华儿女才华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为读者钟爱的瑰宝,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靓丽名片。正是中华诗词,彰显了中华民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雄健气质,显示了中华民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阔胸襟,塑造了中国民众“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家国情怀,滋育了一代代中国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灵。千百年来,正是屈原、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历代伟大诗人,以其璀璨夺目的诗篇,照亮了神州大地的文化星空。
“五四”以降,虽因“时序交移,质文代变”,趋向口语化的白话诗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但长期以来,旧体诗词仍以其白话诗无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活跃于文学世界。在鲁迅、郭沫若、沈雁冰、郁达夫、老舍、田汉等许多现代作家的笔下,亦不乏名篇佳作;不少现当代诗人,仍以旧体诗词的创作,显示了独到的文学成就,如马一浮、柳亚子、聂绀弩、沈祖棻、田遨等。毛泽东、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戎马倥偬、操劳国是之余,也常以旧体诗词,表达自己的壮阔情怀、不屈意志、坚定信念与崇高理想。所有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旧体诗词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学形式,依然有其不衰的生命活力。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在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与指导下,旧体诗词的生命活力,呈现出了勃然迸发之势。1987年5月31日,在经钱昌照、周谷城、赵朴初等文化界、诗词界著名人士的倡导,中华诗词学会于北京宣告成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曾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会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习仲勋同志指出:成立中华诗词学会,这是件大好事。对我国古典诗词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要努力加以抢救和研究,还要不断创新,使我国古老文化能够发扬光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党中央的鼓励、支持,以及中华诗词学会这一全国性诗词组织的成立,不仅壮大了当代旧体诗词的声势,也强有力地激发了一代代新老诗人的创作热情,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繁荣。据有关统计,迄今为止,仅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就已达45000多人;全国各地创办的诗词刊物已有600余种,诗词组织2000余个;各类诗词活动,频频可见。值得关注的是,多年来,喜欢旧体诗词、从事旧体诗词创作的人,已具有更大范围的“群众性”,有学者专家、青年学生、军人、干部、公司经理、酒店老板、农村妇女等。不少在新诗创作方面颇有成就的诗人,晚年亦纷纷转向了旧体诗词的创作,如臧克家、贺敬之、王辛笛、邵燕祥、刘章等。
毋庸讳言,在当今近乎全民性的诗词创作热潮中,也还存在着有数量乏质量、有平原乏高峰、有诗家乏大家的不足。不少作品中口号化、概念化、空泛化之类弊端尚较严重。由于缺乏主流文学界学者的更多介入,对于当代诗词的批评研究,也还比较匮乏,尚少引人注目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弘扬传统诗词文化、服务于民族振兴大业,助力当代诗词创作水平的提高、促进创作事业的繁荣,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山东诗词学会联合成立了“中华当代诗词研究中心”;在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由中心负责编辑的《中华当代诗词研究》丛刊。意在加强对当代诗词美学、诗词理论、诗词发展、诗词创作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当代诗人创作与作品的评论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