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玻璃窗、木制条形板……众多装饰元素将老建筑装点得富有艺术、时尚气息,而墙上锈迹斑驳的老机器、停靠在厂区的黄河牌卡车又提醒着参观者这里原来的身份——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离合器厂。从老厂房转身为文化产业园区,JN150创意园共入驻文化类企业100余家,带动就业人数2000余人,园区年客流量达到80万人次,在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带动就业创业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济南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深度融合,激发文化消费潜力,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步履铿锵、昂首跨越。
政策扶持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有赖于政策的保驾护航。
2020年,济南发布了《关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鼓励建设集合文创商店、特色书店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对首次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的,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
此后,济南市又发布了《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文化产业专项规划(2020-2022年)》《关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若干政策措施实施细则》《济南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发展。
政策扶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这条赛道上,济南不断取得新突破。2022年,济南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31家,营业收入1079.9亿元,同比增长率达24.6%。文化企业表现亮眼,东港综合金融服务外包印刷项目、舜网基于5G“大舜云”项目等14个项目获评第六批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济南市数字影音产业集群”入选2022年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2023年,济南市继续加强政策引领,初步构建起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1128+N”政策体系,安排1亿多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项目提速增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园区集聚辐射作用日渐明显
继在北京、上海、成都展出之后,安迪·沃霍尔——后工业时代波普艺术展6月在济南拉开帷幕。举办展览的地方——579百工集,原本是济南东部最大的旧货和建材交易市场。在文化创意的指引下,这里成为济南最大的潮流文化聚集地。
为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济南市积极搭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平台,构建内容生产、平台服务、营销传播一体化产业体系。统筹规划老旧工业厂房再利用,引导布局艺术创作、创意设计、影视制作、广告策划、休闲娱乐等多业态产业园区。
同时,爱奇艺、一千零一夜、天沐温泉、9363军工文化产业园、明湖湾等一批新兴文旅项目签约落地。明水古城、宋风古城、长鹿白云湖旅游休博园等在建项目有序推进。融创文旅城、华侨城欢乐荟、华谊兄弟(济南)电影小镇等运营项目成为泉城文旅新地标,文化产业园区集聚辐射作用日渐明显。
为不断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济南市实施重点文化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济南文旅集团、济南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文化企业发展,促进东港股份有限公司、同圆设计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及世纪金榜、山东舜网、山东世纪开元等“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加快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创新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影响深远,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风口”。济南市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相融合,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公共服务与宣传营销水平,大力扶持文化数字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