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潘鲁生 王佳丨牡丹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

潘鲁生 王佳丨牡丹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
2023-08-16 17:50:49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古往今来,牡丹,从原产地甘肃临夏,经长安、洛阳、开封到菏泽,经黄河文化孕育,繁衍生息形成。菏泽牡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宋代《兖州府志·风土志》中就有曹州“楼台牡丹”的记载,蒲松龄在其《聊斋志异》中也曾写道:“曹州牡丹甲齐鲁。”当今老百姓种牡丹、赏牡丹、画牡丹,也以牡丹入药、制茶,将牡丹之美、牡丹之用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历史上,牡丹作为重要的使者,曾“出使”过日本、法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创造了“牡丹外交”。近年来,菏泽牡丹走上世界舞台,在上合青岛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国事活动中,花开盛世,入景入画,成为促进文化交流的“特使”。在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人民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只有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才有牡丹花开动京城的盛况。当前,需要进一步整合牡丹文化资源,打造牡丹内容IP,实现新经济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1

讲好“国色天香”的中国故事

故事,是一种叙述体系,反映生活风貌,传达价值理念;故事,需要生动的载体,需要鲜明的形象,需要打动人心、促进文化的接受与认同。讲故事的过程是国家形象的“符号化”过程,通过讲述故事,让故事本身转换成带有特定内涵的信息承担者,成为传播符号。同时,讲故事也是借助特定的符号建立传播渠道。故事化叙事能够消解意识形态之间的隔阂,在有意无意中达到传播交流的目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是塑造国家形象、更好地开展中外合作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一方面,通过中国故事能够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增强国人的价值认同,以牡丹作为意象融入到小说创作中,融合到故事中,成为传播载体。

历史上,牡丹被写入诗词,编入小说、戏曲,绘入画作或通过手工艺制作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牡丹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蔚为大观。

《山海经》中便有“隋帝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境内所有鸟兽草木移植京师,易州进二十四相牡丹”的记载,齐鲁恒与牡丹楼台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再如清代李良民的《漆园轶事》中也有“富贵开花在日边,天子梨树争相看,若非李勣连故里,谁疑仙葩到漆园”的记载,认为曹州牡丹起源与唐朝开国功臣李勣有关。在文学作品中,牡丹是重要的描写意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白居易在《买花》中写道:“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刘禹锡对牡丹的描写则更为直接、热烈,在《赏牡丹》中写出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不仅诗词多用牡丹作为意象,在小说、戏曲中也不乏对牡丹的描写。清朝苏毓眉的《曹南牡丹谱》中就有“至明而曹州牡丹甲于海内,古之长安、洛阳恐未过也”的戏文。牡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饮食、医药以及艺术品中都有牡丹的身影。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以牡丹为食材而制作的美食非常丰富,且做法多样。在《复斋漫录》中有“孟蜀时礼部尚书李吴,每将牡丹花数枝分遣朋友,以兴平酥同赠。且曰:侯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无弃稳艳,其风流贵重如此”的记载。在医药方面,《神农本草经》中有“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的记载。牡丹根皮也被称为丹皮,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对于关节炎、风湿病均有奇效。在艺术领域,无论是顾恺之的《洛阳神赋图卷》,还是徐熙、边鸾的《牡丹图》,都生动地展现了牡丹在古时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牡丹在传统工艺创作中占据重要角色,唐朝周昉在《簪花仕女图》中巧妙地将牡丹融入到头饰以及服装纹样中,整体画面雍容大气,将牡丹的华贵展现的淋漓尽致。现在无论是牡丹骨雕还是手捏牡丹瓷花,均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是新时代牡丹工艺的融合发展。在民俗方面,古时曹州就有谷雨时节赏牡丹、祭拜花神以及生女儿种牡丹的习俗。在《刘宾客嘉话录》中有“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花已久矣”的记载。从民间传说、诗词散文到小说戏曲、绘画工艺,牡丹以各种形态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部分,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牡丹故事可谓是丰富多彩。

潘鲁生著:《中国凤纹图谱》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版

今天,讲好国色天香的中国故事,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今天的中国故事需要国际视角、生活情感、艺术表达,因此要进一步发掘牡丹文化与今天生活的联系,将一个追求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牡丹形象与时代生活展现出来。以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是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牡丹自古以来在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传播角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要想以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一是要坚持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在进行传播交流中不能失去本身的文化特色。二是要有对话交流以及换位思考的意识。由于历史、地理以及语言环境不同,中外理解事物的视角以及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国际视角下进行传播活动尤为重要。将牡丹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培养牡丹精神,塑造牡丹文化的价值体系,打造符合现代生活的牡丹美学。借助牡丹凝聚民族精神共识,形成具有文化认同感的民族精神。将牡丹融入到数字艺术作品中,积极探索牡丹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新角色,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出更多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艺术作品,并持续发展好文学、绘画、传统工艺对牡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作用。牡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发力,其中传统工艺一直是对外传播的使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牡丹为题材的工艺品被广泛地传播到亚洲、欧洲、美洲,实现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017年3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制定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积极拓展传统工艺展销途径,是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要方式。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来自菏泽的牡丹干花设计,组成插花作品放置于各国运动员所入驻的酒店中,将中国美学展现的淋漓尽致,成为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同时,要勇于创新,关注今天新媒介、新受众对牡丹文化的传播与接受,包括影视作品、短视频等,还有自媒体传播等方式,以及元宇宙、人工智能等融入的数字场景应用等。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数字化传播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助力,媒体融合的发展为牡丹文化的塑造和传播提供新机遇。数字媒体艺术在发达国家占有重要的比例,在美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是其重要的“黄金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到4%;韩国游戏产业以及日本的动漫产业也都居于世界前列,成为传播各国文化的重要手段。除了借助文学、音乐、电影等传统传播方式,依托数字平台打造跨平台传播是进行牡丹文化塑造传播的有效方式。在虚拟技术、人工智能以及VR技术加持下,通过全息影像,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牡丹文化展示体验模式,更好地展现牡丹之美、文化之美。牡丹的故事核心在于“美”,“自然之美”是超越时空的,牡丹文化已走入国际交流的舞台,要勇于运用国际语言,融入今天的生活,在国际交流上开拓一条传播之路。

2

关键词:潘鲁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