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器物的发展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历来是相辅相成。中国历史上向来有官学和私学之分,明清两代都广设官学,府、州、县各级都设有官办学堂,而私人办学的私塾更是盛行林立。虽然办学的主观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科举制度,但是在客观上也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普及,因此文房用具需求广泛,这又推动了制砚技艺的提高。从现存的明清古砚看,无论是制砚材质,还是砚雕技艺,明清砚都超过前代,达到中国砚史上最高水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砚的样式更加丰富多彩,主流砚式除了延续宋元时期的抄手砚式和四直砚式之外,前代少见的随形砚式开始成为主流之一。随形砚式最早是苏轼所创,名曰“天研”,砚式特点是保留砚石原貌,随形而雕,不分方圆,借石形取意,给人一种自然天成的寓意。
明代制一指池抄手形端砚。明代制抄手砚,一改宋元制式的低矮,砚身高起,四面平直,墨池多为一指宽,故谓一指池,显得端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