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王兆立:家乡那片花椒园

王兆立:家乡那片花椒园
2024-03-15 14:30:1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这花椒树的四季,这四季的花椒树,其实就是一种力量,就如同刻在沂蒙山人骨子里的质朴、无私、坚韧与刚强,这不竭的热量涌动在每一个沂蒙山人的血脉里,同样也奔放在村里父老乡亲们火热的身上,这从我们村的搬迁就可看出。

我们村名字叫“河奎”,原先不知道为什么起了这么个不好理解的名字,后来据村里上年纪的人讲,“河奎”就是河套的意思,这河套就是弯弯曲曲的河道围着的地方,这种地方一般地势平缓且土质肥沃,原先我们村就在沂河与暖阳河交汇处、跋山脚下的河套内。不用说,这村子地势平坦,村民生活方便,土地旱涝保收,自是难得的宜居之地。但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大兴水利,规划在那里建设一座大型水库,这座水库要淹没土地面积27平方千米,需要搬迁村庄47个,迁移人口5.4万,我们村就在其中。

搬迁过程中,近50个村庄5万多人没有一户提出条件,没有一人有过异议,就如同当年支前一样,大家自觉服从安排到了新的安置地,我们村不愿远离故土的乡亲们就搬到了离水库不远的这半山坡上。

1960年,经过不到两年的建设,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库工程——跋山水库建成蓄水。这座控制流域面积1782平方千米,高程186米、总库容5.29亿立方米的水库,也是山东省当时和现在的第三大水库,被称为“沂蒙母亲湖”,当时郭沫若老先生专门题写了库名,今天那几个字还依然在水库雄伟的溢洪闸上熠熠发光。

昔日开阔平整的村庄和一户户老宅消逝在了碧波荡漾的水底,成为了岁月河流中沉淀下的记忆,曾世代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心中尽管万般不舍,但还是来不及擦干惜别的泪水,毅然来到乱石遍地的山岗之上,自己动手盖起了仅仅能够挡风遮雨的石头房,在几近贫瘠的土地上开启了新的生活。

每天,他们在这块山地上为生计奔波忙碌着、劳作拼搏着、也感受着水库的建设带来的变化。尽管这座水库滋润着下游沿河流域和支灌区200多万亩土地,遍地地肥水美、五谷丰登,但村里人均不到一亩的山地却浇不上水,吃饭还得靠老天;尽管这座水库保护着下游山东、江苏两省境内9个县市(区)150万人,兖石、陇海、青沂铁路,京沪、日东公路等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交通干线的安全,而村里当时种个地也得每天跋山涉岭步行7、8里,那山路坎坷不平、蜿蜿蜒蜒,有些挂在悬崖,有些地处山间,连人行走都非常不便,充满艰险;尽管水库总装机564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300万千瓦,但一步之遥的村里人却很长时间却只能点着煤油灯,遥望着远处城里的灯火阑珊。面对这些,没有人有怨言,而是靠勤劳的双手,把村边的乱石岗硬生生改造成了梯田。靠那人拉肩扛,一度把清澈的河水引上了山。见缝插针,在那出现生长奇迹地方,种植起了苹果园、还有那片花椒园。那些年,在秋收季节,村民们总是把质量最好的粮食优先用来交公粮,等等这些,不正是那种像花椒树一样无私、质朴和坚强的写照吗?

花椒成熟时也自然是花椒园最热闹的季节,一到那个时候,村里便组织村民集体采摘,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手里摘下果实串串,心里装进收获多多。那个时候,村里的小学也把劳动课搬到了这里,让小学生们加入到花椒的采摘队伍当中来,在劳动中感受那份付出的快乐,每天,村里会把每个同学采摘的花椒过秤、记录下来,折成工分,然后计入到每家每户的劳动成果中。

花椒采摘完后接着就是晾晒、去籽等工序,等一切就绪,上边会有车把这些成品花椒运到城里,带来的收入会记到集体的账上,当然这也是大家共同的收入,每年底都会按每家每户人口和出工多少给大家分一些红,在那个年代里,这些收入虽然不多,但毕竟是些生活的补贴,而且分得公平,大家自然也是乐乐呵呵。

关键词:王兆立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