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潘鲁生:由急需保护到代表作名录的中国经验——中国三个非遗项目名录转变背后的文化密码

潘鲁生:由急需保护到代表作名录的中国经验——中国三个非遗项目名录转变背后的文化密码
2024-12-06 15:23:1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潘鲁生认为,对于相关技艺的传承人来说,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有助于进一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发展环境;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传承人的文化使命感和自觉意识。以羌年为例,2008年6月7日,四川省茂县、汶川县、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申报的羌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年是羌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集历史、歌舞、饮食于一体,从节庆活动中体现出羌族人民崇拜自然和先祖的民族个性,具有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暨2024羌年庆祝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7届,过羌年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要继续致力于保护这一遗产项目,需要鼓励当地居民共同振兴传统节日活动,培育和繁荣其生活的氛围和广泛的心理文化基础。作为代表性项目,在已有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这样的培育和发展还将更繁荣、更有生命力。

总之,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本身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与关注,有益于技艺的传承保护,从濒临失传到再次回归到人们的生活视野,传统工艺本身的工艺属性与文化意义再次被人们所关注。一代代传承人的培养和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社会组织力量对项目发展进行帮扶,支持和帮助传承人培养,由此就形成了传承的良性循环。传承人的技艺更易被社会认可,社会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传承人带动效应。传承方式变得更加多元,传承人进校园已经形成一种传统,大众开始了解和喜欢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动欣赏和喜爱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传承人的传承热情和积极性得到激发,主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者,尤其是相关展示和表演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一种多样化的姿态回归到现代生活,传统工艺的影响力,传统文化的力量也随之体现。

(来源:光明网 记者 靳铃涵)

(责任编辑:孙秀青)
关键词:潘鲁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