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康:我还在文化艺术出版社的时候,出版业已经开始转型自救了。当时纸书慢慢赚不到钱,全行业都拓展电子书领域。电子书在传播上有更好的广告效应,比如我们出关于梅兰芳的书,就同时制作了可以听的电子书,声音和文字叙述结合,这是纸书做不到的。
但电子书很难盈利,到我离开出版行业那段时间,出版社主要的利润来源还是纸书。一方面依靠图书馆、体制内机构采购等方式来维持自身生存,另一方面,在网络的冲击下,市场上的纸书追求短线盈利,出版短平快的畅销书。
虽然都知道做文化没有长线效应一定是做不成的,但要把一本书的内容做得特到位,起码得下功夫编两三年,恐怕那时出版社也就倒闭了。最后导致出版行业的情况有点儿像“饮鸩止渴”,短线效应造就了短线思维,经营上也缺乏长远规划,这对出版社的破坏力尤其强。累积到一定时候后劲跟不上,造成能赚钱的大部分是教材教辅,以及很少量能畅销的图书,这构成了现在的图书市场的基本盘。这是整个出版行业转型时期普遍出现的问题。
中国内地创建民营美术馆始于20世纪90年代,第一波序幕在2005年前后揭开,第二波建馆高潮则出现在2012年之后。创办于2004年的今日美术馆,能够成功跻身行业标杆之列,并在至少十年时间里保持先锋地位,其起飞的动力源于行业大繁荣的风口,而终极驱动力则是张子康和团队见招拆招、顺势而为的运营能力。在九年的时间里,以文献展、赞助机制以及与国际接轨为特色,张子康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民营美术馆生存模式。
时尚芭莎艺术:说说在今日美术馆的时代吧。
张子康:2004年为了扩充出版资源,我以馆长的身份进入今日美术馆。创世之初的今日美术馆的经营模式有点儿像画廊,要卖画,要利润回报。我感觉这个模式不行,这不是美术馆。
我去国外考察了很多美术馆。记得第一次去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访问,是巫鸿老师带我去的,我当时问了几个问题:你们美术馆资金从哪儿来?为什么是公益性的?不卖画钱怎么赚回来?搞得后来巫鸿都不敢让我提问了,因为我说的净是外行话。
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想做个真正被承认的专业美术馆,做个不靠卖画赚钱,而是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价值,再放大于社会的美术馆。2006年,今日美术馆搬到了百子湾的苹果社区,场馆占地1万平,我算算一年的展览运作加上人员开支,没个1000万元成本根本拿下不来。而靠美术馆赚钱年入1000万元在那个年代没什么希望,这也让我们只能选择一个与众不同的模式。
首先得领个执照,今日美术馆不是企业,不是事业单位,当时都没这种注册先例。我们花了好几个月打听和研究,颇费一番周折才拿到民政部执照,成了中国第一家民营非企业公益性美术馆,算是为美术馆运营开辟了最适宜公益机构发展的模式。后来好多民营美术馆都是按我们的模式去申领执照。
申请到执照后,赶上文化和旅游部开始鼓励美术馆建设的风口,之后几年艺术界迅速发展,地产商纷纷做起美术馆,艺术市场和拍卖都很活跃,文化的国际化链接越来越多,整个社会趋势在推着艺术向前。今日美术馆顺应大势,赶上了大发展的年代,换成别的时间这一成功很难复制。
时尚芭莎艺术:在今日美术馆的几年里,你最骄傲的成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