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北京时间12月5日晚,会议又审议并通过我国“羌年”等三个非遗项目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申遗成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呢?记者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潘鲁生。
潘鲁生表示,中国的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中国人来讲,是极大的鼓舞。春节是活着的历史,也是一种自然生态、文化生态,春节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春节作为一种活态的,具有历史传承的,又活在当下的节日,在此刻获得了新的生命。
他认为,中国春节之所以能荣耀登榜世界文化遗产之列,实乃得益于数代人对春节文化不遗余力的系统探究。近十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亦积极响应,大力开展搜集、整理及文化推广工作,促使传统的春节习俗完成了由往昔的单一形态向当下多元化模式的转变。
往昔许多湮没的春节风俗活动,正逐步复苏,它们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相融合,不断丰富着中国传统春节的文化底蕴,共同绘制出了一幅新时代春节的绚丽画卷,潘鲁生谈到。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