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30多年了,这期间曾辗转几个城市,历经多个岗位,随岁月流转,许多记忆里的东西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消逝,但有一种声音却一直萦绕耳畔,回响不断——那就是儿时故乡剁饺子馅儿的声音。
饺子也叫水饺,是一种用薄面皮包着馅的半圆形食品,用开水煮熟后食用,作为大众深受喜爱的民间美食,有“好吃不过饺子”的说法。在老家沂蒙山区那地方,记得小时候平日里谁家来了亲戚或有什么喜事,一定会吃顿饺子才能显得热情和重视,逢年过节那就更不用说了,没有饺子的节日定是不完整的,其早已成为非常有仪式感、不可替带的一道极富象征意义的食品,这当中也许有饺子蕴含团圆、丰收等吉利的寓意,也有吃顿饺子本身就是实实在在改善生活的缘故,毕竟曾经的年代,能吃上一顿美味的饺子,总是一种奢侈和享受。而这包饺子之前的一项重要工序就是准备饺子馅,各家各户会根据自家的口味和喜好选择不同的馅料,北方常见的有猪肉白菜、猪肉大葱、韭菜鸡蛋、等等。
这饺子馅制作工艺看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一“剁”二“调”,这“剁”就是直接用菜刀加工原料,比如猪肉白菜饺子馅,须先将新鲜的猪肉切成小块,然后放在案板上,用菜刀把猪肉渐渐变成泥状,然后再把白菜剁成碎末,挤出其中的水分,与猪肉末混合在一起。“调”就是调馅,把“剁”好的馅儿加上盐、酱油、花椒粉、葱姜末等佐料进行调和,这个环节就得需要点技术含量了,各种调料的配比如何、用量多少,直接决定饺子的口味,有经验的会用鼻子闻出味道,当然这个就要看各人的功夫了。佐料放好后,用筷子沿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直到馅料变得粘稠且香味四溢。
年除夕的饺子一般是在中午包,约莫上午10点多钟,“咚咚咚”的声音就开始零零散散响了起来,一会的功夫这声音就会由少到多、由点及面慢慢汇聚一起、连成一片。这个时候的大街小巷,菜刀、饺子馅与菜墩有节奏的碰撞声,就成为一道美妙、激昂而又浑厚的打击乐曲,弥漫在家家户户的院里墙外,回响在村子的街头巷尾,荡漾在每一个父老乡亲的心房,就如同村边翻滚跳跃的河水,弹奏着如歌岁月的乐章,流淌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旋律,水中倒影里仿佛闪现着人们剁饺子馅儿的摸样——那是笑意与满足写在脸上的模样。
当密集的剁饺子馅儿的声音逐渐停下来的时候,大家一定是围坐一起开始包饺子了,这是一个温馨而又令人享受的过程,也是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时刻。伴着剁饺子馅儿的余音,大家围坐一起,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聊着家常,饺子皮包进各种颜色不一的馅料,也融入了生活甘苦与期望的味道,不长时间,元宝似的饺子带着生活的热浪端到桌上,腾腾热气中大家一起品尝,一起感受着生活的滚烫。
后来离开家乡,每年都要回去几趟,不论是短暂停留还是小住几日,父母亲总是让自己吃上一顿饺子心里才高兴,当“咚咚咚”剁水饺馅儿的声音响起时,自己仿佛瞬间回到儿时的从前,这个时候的声音就如同慈母深夜为游子缝补衣服时煤油灯发出的“滋滋”声,我知道,这是母亲的牵挂,是大爱的浓缩、是亲情的传达。
随着生活的变化,饺子早已经成了家常便饭,随时走进超市和饭馆,花色各样、口味不一的品种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品尝不及,但在这“口福”的满足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时兴的加工方式碰撞不出曾经剁饺子馅儿的声音?还是少了那份家人们一起亲手制作的快乐与温暖?亦或是独缺那份浓浓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