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冯彦伟:碗的变奏曲

冯彦伟:碗的变奏曲
2025-01-07 15:26:4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在颜神古镇的集市上,豆浆、豆腐脑、油粉、小米粥等诸多的早点日渐繁盛起来,似乎无法或不易取代的蓝三大碗,仍在残缺不全极少地唱着主角,早已荒芜了的老窑告诉人们,这样的日子的确也不会长久了。

陶瓷变奏着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曲调,如岁月在人们芜杂的心事里挽留着某种永远的生活思绪......

蓝三大碗,陶瓷生产中可刮、可压极易简单的一种陶瓷产品,从手拉坯到滚压成型,经历了大半个世纪,是由近代的荷花碗、缸公碗、薄边碗延变而来的。因碗沿下用一种叫氧化钴的原料介蓝色双线由此而得名。它造型丰满、容量适中、经济适用,适合了人们当时的生活习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畅销不衰。也让人们看到由碗而表现出来的生活时代。彼时的人们在生活与器皿观念和作为上的细微变化,蔚为政治、文化气候变化异常。

碗,是时代的晴雨表,打点着每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结,默无声息地表现出来。

从爷爷读过的发黄的纸页上,关于碗的旧事,代代相传。从汉代的平底碗,到唐、宋的玉璧底碗、四出碗、笠式碗、葵口碗、诸葛碗、卧足碗,再到元代的折腹碗、鸡心碗,还有明、清时期的宫碗、骰子碗、攒碗等等,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让人心动的故事。诸如,诸葛碗,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诸葛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司马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为惑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

碗,一样作用于我们这个时代。

从以前的岁月里翻腾出来,袒露在阳光下的五、六十年代的瓷碗,上面的尘埃,飞扬着我们父辈留恋的往事。父辈们常作为一种资本,把“大炼钢铁”的故事讲给后人听。家里仅存的家什锅碗瓢盆交了公,过上了吃大食堂的日子,人们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单一的大锅饭,似乎,日用陶瓷也未曾有过往日的孤独,生产车间里陶瓷的种类日渐萧条,独蓝三大碗的链条机上在不断地提高着它的转速,用它来分享“大炼钢铁”的果实。由此,人与碗成了密不可分的伙伴。

进入七十年代,父辈们的“大食堂”早已成为历史。日常生活中的瓷碗,也不再是一碗多用。饭碗、菜碗、茶碗开始细分出来,传统的煎饼泡汤用的多是饭碗,尽管生活仔细的,伴以葱花佐料之类,还有炝锅面合包蛋都未改变饭碗的使用。好长一段时间,时兴开水冲蛋,说是如此有营养、易吸收,便用中号的菜碗供老人或体弱的人享用。细微之处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开始播洒收获的秋雨,人们的饮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质的变化。

碗,是一种沉默的语言。

人们在这种沉默的凝视中成长,感知着它的暗示。20世纪80年代,一件只挣2厘钱,且十几道繁重的工序下来还不值一个鸡蛋钱的粗瓷碗,终也挡不住砸“三铁”的重锤,餐桌上的碗由粗瓷向细瓷更换,大、中、小的品种和花样也在增加,配套的中高档餐具开始粉墨登场。

关键词:冯彦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