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10位年度人物及20位提名人物或是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或是致力于非遗推广与教育的文化工作者,或是为非遗事业默默奉献的管理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动人篇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跟随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的脚步,一起探寻中国非遗故事。
“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仍然任重道远,所以我们还要下乡收集、整理……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谈到这几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潘鲁生充满热情。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潘鲁生。还没出春节,他就启程赶往了广东梅州市的兴宁、大埔、丰顺等地开展民间年俗、民间手工艺、传统村落保护的田野调研。这样忙碌的工作状态对于潘鲁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用他的话说,“虽然也会疲劳,但是每天活在自己热爱的事业当中,是非常快乐的。”
潘鲁生(受访者供图)
“这40年来,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乡村度过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潘鲁生走遍了全国各地,无数次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研、信息采集,并撰写《民间文化生态调查报告》《美在乡村》等著作。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不仅记录下了他行走的路程,更记录着四十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发展历程。
讲述最早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民间艺术品时,他回忆道:“当时工资只有20多元,没有钱购买民间艺术品,很多时候要靠一物换一物。”最早收集民间刺绣时,潘鲁生靠给人画肖像、画四条屏和老乡交换。后来,他将自己的稿费和积累都投入到了这些收藏中,“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他说。
上世纪80年代,经济开始发展,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民间工艺、民间美术的价值。虽然当时已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但收藏、整理、研究民间工艺的专业博物馆却很少见。潘鲁生意识到,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国家的文化财富。
20世纪90年代,潘鲁生创办了中国民艺博物馆,长期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在他看来,建立民艺馆的目的,不仅为了展示中华民间的造物智慧,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民艺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让更多受众能够接受审美教育,感受文化传承。他先后将民艺收藏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等;2023年10月,又向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捐赠上万件民艺收藏,向社会开放潘鲁生民艺馆,进一步加强民艺文化宣传。博物馆的建立,圆了潘鲁生的一个梦,“我的专业是绘画,但我的事业是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这是我终生的事业。”他说。
潘鲁生考察调研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