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

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
2025-02-15 14:32:4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潘鲁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停留于研究和收藏,更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他带领团队整理制作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持续调查研究手工艺文化遗产转化利用现实,提出发展“中国乡村文化产业”,组织设计志愿者开展“手工艺扶贫”公益服务,打造“手艺农村”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文化资源整合与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种子,如果失去了种子,文化的传统就会断档,对于说唱史诗等非物质形态的艺术,更应加强保护和传承。

新时代以来,我国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研究和建设成为了当务之急。这期间,潘鲁生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实践,服务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也投入了更多精力。近年来,他出版了《民艺学论纲》等专著,参与编纂了《中国民间工艺集成》丛书,在2023年主编出版了我国首套系列展示中华农耕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著——36卷《中国民艺馆》丛书,并输出韩语、波兰语、英语版权,开展国际文化遗产项目交流。

这几年,传统文化火爆出圈,从汉服的流行到英歌舞、西北的花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许多网络平台上的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直播,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自发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对文化的认同。”潘鲁生认为,年轻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希望,“他们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中获得了文化身份的认同,文化的传承就有了希望。”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让文化接力棒代代相传。

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潘鲁生认为,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阶段,不仅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抓手,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动力。我们不仅要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研究,还要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设计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设计创新中传承、表达、交流和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场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通过话语体系的构建,向世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交流中激发民族的文化动力,扩大国际合作交往的朋友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董硕)
关键词:潘鲁生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