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云①:“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②”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注释】
①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代书画家。曾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等职,封晋国公。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初唐四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无作品传世。此处《薛稷慧普寺诗》,指杜甫《观薛稷少保书画壁》一诗,为宝应元年(762)杜甫游通泉县欣赏到薛稷书画时所作。杜甫当时作有二诗,另一首题为《通泉县署屋壁后薛稷少保画鹤》。
②岌(ji二声):山峰耸起的样子,亦喻指危险。“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意为“慧普寺”三大充满丰采的大字,笔画像蛟龙遒劲地盘绕。
【今译】
杜甫有一首题为《薛稷慧普寺》的诗,其中写道:“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现在见到原石的拓本,原来不是一遍写成,而是每一笔写完再回锋补充勾勒,以致笔画的起止两端都显得跟蒸饼似的。其中的“普”字,就像一人握紧两拳,伸直了双臂杵在那儿,其又丑又怪的形态难以用语言描述。因此可以说,古人确实没有写得像样的大字。
【考论】
“勾勒倒收笔锋”,指原字书写时毛笔较细小,写出的笔画不够粗,而在一笔写到末尾之后,将笔返回将笔画补充勾勒完整。
米芾《晋纸帖》
05
葛洪“天台之观”飞白①,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欧阳询“道林之寺”②,寒俭无精神。柳公权“国清寺”③,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裴休率意写牌④,乃有真趣,不陷丑怪。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⑤,其势活也。
【注释】
①葛洪(284—364),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等。
②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擅长楷书,于平正中见险绝,较便于初学者,世称“欧体”。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善书法,父子被称为“大小欧”。代表作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等。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③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唐代书法家。29岁中进士,长期在朝廷任职,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故世称“柳少师”。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取颜真卿、欧阳询之长,自创以骨力劲健见长的“柳体”,后世有“颜筋柳骨”之誉。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又与颜真卿、欧阳询、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代表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帖》《十六日》《辱向帖》等,及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④裴休(791—864):字公美。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代中晚期名相、书法家。唐穆宗时登进士第,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县子。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代表作《圭峰禅师碑》,面目似柳体,更为遒媚劲健。传世拓本有《定慧禅师碑》。
⑤算勾:指几何中用尺子画出的直角线条。勾,古代数学著作中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直角边为“股”,平面几何中有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勾股定理”,即由此得名。
【今译】
葛洪所书“天台之观”四字飞白书,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欧阳询题写的“道林之寺”四字,单薄寒酸,缺乏精神。柳公权所书“国清寺”三字,字形大小不相称,费尽气力才写到这样子。裴休随心书写牌匾,倒很有味道,不至于丑怪。楷书很容易写,只是写出气势来难,如果不是像用尺子画出来的直角线条那样刻板,笔势便活了。
【考论】
一,“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一语,显出宋代书家对以意行笔的看重。
二,“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当代出版物多断句为“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将“算勾”强行断开,殊不可解。
三,当代出版物解释“算”,为类似小竹棒的古代算筹;“画算”,即“画计数用的筹码”。
四,《书史》第63则、《宝章待访录》“目睹”第22则亦记欧阳询书“道林之寺”牌,及裴休题庐山寺塔匾额,评述与此有所不同。
米芾《珊瑚贴》
(来源:书道千寻)
艺术家简介
王谦,艺术学博士,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出版著述20余种。专著获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优秀文艺评论著作奖,入选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