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成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到2018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常委至今,吴为山带着感恩的心,带着为民的情,认真践行着“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18年的委员生涯,让吴为山对如何履职尽责有着深切的体会。他说,政协委员要有勤快的腿,要勤下基层,深入调研,了解各界别群众的需求,倾听群众的心声,为群众办实事。
18年的拼搏求索,吴为山尽心、尽情、尽力,交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2011年获首届中华艺文奖、2015年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21年、2024年两次获得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荣获五年一度的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吴为山注重将政协委员的履职责任与所从事的美术事业和在民盟中央担任专职副主席紧密结合,力求以专业之力和党派工作回应时代关切、服务国家大局,为教、为学、为艺、为政,互相融通,生动诠释着家国之情怀、人生之价值。
吴为山委员与他的作品《雷锋》
履职尽责,践行政协委员的初心使命
建言资政是政协委员的重要职责。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吴为山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论是大会审议、双周协商,还是界别讨论、小组会议,都坚持充分准备、认真思考、坦诚建言。从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吴为山共提交了提案46份、大会书面发言14份,常委会书面发言7份;代表民盟中央在全国政协第十四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以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口头发言,获得良好反响……
每当回忆起2018年3月4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联组会上,荣幸地向习近平总书记作题为《用文化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汇报,吴为山感到深深的温暖和备受鼓舞。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18年3月12日走“委员通道”时,吴为山详细阐述了关于如何以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树立中国形象的观点,推动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提案是履行人民政协职能的重要方式。多年来,吴为山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撰写提案。2011年《关于在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中加强书法教学的提案》,为推动书法课进中小学课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21年,《关于加强红色题材精品创作,并落实到革命纪念地的提案》获评全国政协好提案,并很快被相关部门落实。
吴为山深深认识到宣传人民政协是委员的责任。作为全国政协书画室常务副主任,他多次深入到内蒙古、西藏、宁夏、四川等民族地区,考察调研、采风写生,以调研报告和写生画卷歌颂新时代,并以艺术创作积极响应和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问题的指示,为人民楷模——治沙英雄王有德和受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接见的“七一勋章”获得者王兰花画像。2021年6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吴为山艺术主持“全国政协委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展(1921—2021)”。2024年,认真落实全国政协领导的部署,他又艺术主持“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书画展”,展览从立意、内容到展陈语言都凝聚了书画界委员的政治情怀与艺术匠心,既是献礼展,也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文化述职。
今年6月2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和美边疆民族同歌——新疆西藏美术作品展”,同样倾注了吴为山的满腔热忱。站在中国美术馆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中,吴为山面对着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动情地说:“履职是一项不断向人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场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的修行。我愿意倾心尽力,不负使命。”
吴为山委员与他的作品《鲁迅》
文心铸魂,为中华历史造像
推开吴为山工作室的大门,一股混杂着泥土和金属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踏入了一条贯通千年的时空隧道,这里陈列着数百尊中华历史名人雕像。“一个民族如果要向前走,没有精神、没有灵魂是不行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吴为山有感于社会转型,价值取向多元,一个宏大的构想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清晰——以雕塑为笔,以中华历史杰出人物为塑造对象,为五千年文明谱写下立体的人文史诗。
40多年来,吴为山雕塑的《雷锋》《孔子》《老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等作品收入教材。《雷锋》捐赠给辽宁雷锋干部学院、河南新乡第一中学等十多所学校,该作品还被中国邮政选为纪念邮票。
2021年,吴为山创作的《毛泽东同志在鲁艺》《铁道游击队》《聂耳》《陶行知像》《曹禺》《神医华佗》《诗人孟郊》《明代高僧隐元》立于海内外,以佐证伟大民族历史的客观存在。
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及太原美术馆先后建立“吴为山雕塑馆”。之后,韩国釜山也建立了吴为山雕塑公园。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吴为山雕塑大规模展览。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数十所院校、众多文化机构及城市公共广场,立有吴为山创作的历史文化名人雕像,他们讲述着我们伟大民族的故事,展示着时代精神。
“我希望以雕塑语言表现历史文脉,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的情感、人民的命运融为一体,潜心于塑造大写之‘中国人’。”吴为山如是言之。
吴为山委员与他的作品《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