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李一主编《宋徽宗书法全集》 | 汇学术深度、艺术神韵与赵佶书艺之全

李一主编《宋徽宗书法全集》 | 汇学术深度、艺术神韵与赵佶书艺之全
2025-07-05 12:49:5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纵观中国历史,留下书法作品最多的帝王是清代的爱新觉罗·弘历,但是论到艺术造诣,他远逊于宋代徽宗皇帝赵佶(1082—1135),后者是开宗立派的真正书法大家。历代擅书的帝王虽众,然论及书法史之贡献与艺术成就,赵佶堪称第一。李一先生主编的《宋徽宗书法全集》近日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为当代书家和研究者提供了一部内容全面的高清文献。

具有特殊身份的艺术领域领导者,往往能通过倡导文化价值观念对社会审美取向产生深远影响。宋徽宗在引领社会整体书画艺术向更高境界发展的同时,更以极具标新立异色彩的个体探索彪炳书史。如李一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赵氏“在位期间,引领艺文风尚,振兴书学画院,自创瘦金书体,可称为一时艺文旗手、千年杰出书家”。

李一先生认为,赵佶重视书画建设之举,其实是北宋前期“百年无事”、休养生息,然后“积累了文化艺术赖以生长繁荣的物质基础”的结果。天下太平,必然发展文化艺术,加上王安石变法思想弥漫朝野,影响所及,“文化艺术,包括宫廷绘画创作出现了不满足于现状的强烈创新倾向”。在徽宗一朝,“画院登峰造极,尤其是体制清赡、作用疏通的卷轴山水、花鸟蔚为大观,出现了与五代、北宋前期画院迥然不同的新气象”。

谈到赵佶的书法,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瘦金体”。历代对瘦金体有过不少定义,如近代叶昌炽《语石》所说:“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李一先生认为,赵佶瘦金书所具有的“仙风道骨的瘦硬”作为书法审美的追求,其来有自,可以视为唐代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审美倾向和褚遂良、薛稷、薛曜等人所擅细劲瘦硬式楷书的升华书体。先生在序言中梳理了赵佶瘦金体书法的来源,分析其中的技法难度,也特别写出这一书体在后世的传承脉络。

《全集》系统辑录赵佶传世书法墨迹与拓本,依书体类编为瘦金体(占比近三分之二)与行草书两大部分,并对35件作品的创作年代、材质、尺寸、鉴藏印及现藏地等信息予以著录。

楷书部分的第一件作品是书于1104年的《楷书千字文》,书家此时22岁,“瘦金”书风已颇显精到,全卷书写规整,一些细节极具装饰意味。继而为书于政和年间(1111—1118)的《夏日诗帖》和书于1110年的《闰中秋月诗帖》,虽仅比《楷书千字文》晚几年,但写来愈显飞扬气象。同样书于政和年间的《牡丹诗帖》《鹦鹉诗帖》《瑞鹤诗帖》等作品为瘦金体行楷,呼应生动,用笔提按明显,运笔疾速,令见惯赵佶瘦金体楷书的读者和书家不禁击节赞叹,亦可领悟瘦金体最鲜明的特点其实是楷体而行意,点画之间的有限萦带,呈现得既写意又不乏装饰意味。赵氏代表作之一的《秾芳诗帖》为古代瘦金体中的大字,单字约12.5厘米见方,《全集》以接近原大高清印刷,尤有助于书家、读者体味与习仿其笔力和风神。

在行草书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崇宁癸未奖谕敕书碑》书于1103年,其次是《恭事方丘敕卷》,书于1114年。这两件作品与上述年代最早的瘦金书作品虽然均为同一时期所书,但书体不同,如果对照欣赏,则研究者不难透过外在的字体形态差异,感受到作者笔下相同的精神气象。作为草书代表作的《草书千字文》,全书共收录2件,一为书于1122年的墨迹长卷,一为约书于大观年间(1107—1110)、现存于宋拓孤本《郁孤台法帖》中的拓本。前者近年有多种单行本字帖印行,影响广泛,后者为残卷,从多数字用笔萦绕婉转,可以视其为开南宋“游丝草书”先河之作。赵氏草书将“颠张醉素风”的大草特征融于自家温婉风度,呈现一派典雅自如的皇家气象,在历代名家书写的多种《草书千字文》名作之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李一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