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道路上,从小学时在校报“小葵花报”发表的那篇非常幼稚的散文《夜观卫星》开始,到今天已是半个多世纪了,在漫长的追梦岁月里,我一直在默默地守望着自己的文学空间,耕耘着自己的文学“自留地”,我敢自信地说,从没懈怠过。一路走来,一直是在艰难中收获希望,在困惑中收获快乐,在不如意中收获着满足。1989年,在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王春波的褒荐下,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王润滋成为我的第一介绍人,我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2005年,在省作协党组书记卢得志的介绍下,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批准编号为7769,我是中国第7769名作家;2013年,由省音协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毕少军褒举,我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证书编号为16096,成为国家级词作家;后来又先后加入了中国散文家学会和中国诗歌学会,得到了中国散文家学会副会长、著名散文作家焦红军,威海市诗歌协会主席、诗人方崇民两位文友的鼎力相助和推荐。能够加入这些文学组织,是对我文学水平的认可和肯定,说这些绝不是自我标榜,这是我的终身名片,也是我价值存在的一个证明。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景科,饱含真情为我的文集作序,让我感动,让我温暖,让我幸福。原山东省副省长孙守璞,我们有缘曾在市经委、市委宣传部两度共事,他既是我的老领导,又是我的良师益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的第一本散文集《砂粒集》出版,孙守璞曾为我作序,时隔二十多年,我的第十六本散文集《一缕清风》出版,他再次为我作序,可以说是重情重义“不厌其烦”,令我铭记五衷。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红军,著名文艺评论家、原市文联副主席姜建政,他们以饱满的情谊,先后为我的作品和文集撰写书评,著名书法家史世奇题写书名,这份深情厚谊,烙印心扉,铭记永恒。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兄长及文友们对我的关怀关注关心关爱!
闲言碎语、唠唠叨叨,语尽而言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文/李富胜,来源:威海晚报)
作家简介
李富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威海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威海市作家协会、诗歌协会终身名誉主席,被中央文明委、人事部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
先后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专著十六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边有个威海卫》,文学及理论专辑《砂粒集》《天边那片海湾》《李富胜作品集》《我的文化密码》《探索之旅》《我的文化情怀》《我的民生情怀》《文化的力量》等,诗集《诗韵拾趣》《诗文小札》《最美四月天》,散文集《老院子》,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中国文化报、大众日报、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歌曲、诗歌、文学评论等。由长篇小说《天边有个威海卫》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20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广播剧《为了孩子》、《那片蓝蓝的海湾》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
创作歌曲有《领航中国》《爱在百姓心中》《你和人民在一起》《海誓山盟》《扬帆威海》(国际霍比帆船赛主题歌)《幸福殿堂》《人性的灵光》等三十多首,其中《领航中国》(曲波合作)入选国庆60周年演奏曲目和唯一领唱歌曲,本人受邀作为国庆六十年群众游行专家组成员;《你和人民在一起》和威海市建市3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史诗《扬帆逐梦》(曲波合作)获泰山文艺奖;大型音乐组歌《甲午祭》(曲波合作)获泰山文艺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