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刘致福的散文集《云端的光亮》表达了重构乡土文化伦理生活的努力。他的散文虽然写的是记忆中的乡土生活世界,但是蕴含于灵魂中的深情向往,却昭示着对当下乡土文化伦理变化的思考,他在散文中倾情表达的故土情、人情、亲情、动物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城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变化或失落的某些东西,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不仅改变着乡土世界的面貌,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那种天、地、人合为一体的、朴素的世界观,以“善”为至高原则和内心律令的伦理行为,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刘致福自觉地、默默地从乡土的过往岁月中,深情地打捞出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记忆,以岁月的沧桑之魂呼唤着现实生活中人应有的精神维度,把乡土文化有价值的内容注入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日益物化的生活中闪现的一抹光亮,让人们发现了乡土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在今天的意义、价值和尊严。
作为一位山东作家,刘致福作品中自然承继了特色鲜明的“鲁军”传统。评论界大多认为当代山东文学是以现实主义为基本特点的创作1950年代以来冯德英的《苦菜花》、郭澄清的《大刀记》、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张炜的《古船》、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左建明的《阴影》、李贯通的《洞天》、刘玉堂的《最后一个生产队》、赵德发的《通腿儿》等等小说,的确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创作原则及叙述方式创作了有重要文学史价值的作品,但我们应看到山东作家除了以“真实呈现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之外,山东当代文学还有另外一个特点——抒情的、诗意化的写作,这种抒情的、诗意化的写作传统在峻青《黎明的河边》、张炜《一潭清水》、王延辉《中国神话》、刘致福的《山歌》等小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刘致福的散文写作也突出地体现出这一特点,他正在以“灵动的情感、诗化的语言、诗化的意境”接续起这个传统,丰富了当下山东文学创作的美学精神。
(文/王光东,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介
刘致福,山东威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小说选刊》《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万松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文学期刊。出版小说集、散文集7部。曾获《山东文学》优秀小说奖、丰子恺散文奖、刘勰散文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多篇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读本和高考、中考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