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刘绍刚 | 给蒋维崧先生交的一篇作业

刘绍刚 | 给蒋维崧先生交的一篇作业
2025-10-06 17:50:1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图片4.png 就是错字,汉代以至晋唐时的书家,确实有写作与草书“与”相同的“天”字,而且这种写法并不违反草书只重笔势,不计起笔收笔位置的一般规律。

王羲之、王导写的“天”,先写两横,再写“人”,与大多数草书不同,很多人都认为是行书写法,然而这种写法也可以追溯到郭店简的《语丛(一)》这种属于齐系文字的写法,所以这种“天”的写法也是来自古文,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行书。

image.png

“天”字与“与”字的演变

关于“纟”旁的考释,也是缘于一次我向蒋先生请教问题。先生名维崧,但书法作品中署名的维字都是用行书的写法,几乎从来没有用过草书“纟”旁的写法。因为我的名字中“绍”字也从纟,于是有一次我好奇的问先生为什么不用草书的写法。先生沉吟片刻给我说,我怀疑这个草书的写法有问题,不知道从何而来,很可能是后人草书出现了讹变,另外这个写法也容易与“子”的草书想混。先生虽未解释明白这个问题,但他对“纟”旁所存有的疑问,却让我对草书写法来源的思考一直挥之不去。多少年以后,我才逐步弄明白了这个问题。

“纟”旁的写法,在甲骨文、金文中都出现过,在战国文字中,有的保留了商周文字的字形,如下图中新蔡简、清华简的写法,也有的“纟”部仅描画出“纟”的左半部,如郭店简《太一生水》,也有更简略的写法,直接将“纟”的上半部分写作三个斜笔,这与后世行书的写法很相似。与古文中仅描写“纟”左半部的写法不同的,是银雀山汉简《六韬》和《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中出现的从右半部来描画“纟”的写法,这种写法在马王堆汉墓竹简遣策三中也出现过。这大概就是张怀瓘所说:草书“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救者是也。”也是隶草对文字省减,“存字之梗概”的一种写法。

江陵凤凰山汉简中的“绣”字,也是只描写“纟”右半部的写法,但比银雀山汉简的写法更简略,而“紫”的写法,则将“纟”上的两个“圈”省为一个,这种省减在齐国陶文和放马滩秦简中早就出现过,赵壹说隶草在于“删难省烦,损复为单”的省减方法,其实在战国文字改造商周文字时早就使用了。走马楼西汉简中的“丝”字所从的“纟”,将上面说的两种方法合并到一起使用,就写成像草书“子”的形体,而这种写法也就与后世草书的纟旁写法更接近了。

wechat_2025-10-06_134726_853.png

蒋先生写过一幅对联:“澄之不清导之不浊,难者弗避易者弗为”。以我的理解下一句说的就是读书治学,不应该避难就易,而应该迎难而上。今年我写了一篇《大篆新说》,对西汉初年出现的“秦书八体”提出了新的思考;另一篇《从马王堆帛书到定县汉简》,是延续跟随蒋先生读硕士研究生时所作硕士论文的延伸;而这篇《草书来源中的古文》,则是在蒋先生提出的问题上进一步铺开,作更细致的研究。这也有赖于近年简牍的大量出土,为这个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前人未曾见到的资料。

关键词:刘绍刚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