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命运的齿轮再次咬合。郑忠退伍后心血来潮想考大学,在丹凤桥口偶遇刚下班的秋高。听说郑忠要考大学,秋高满眼惊讶与不相信,他早把考大学的事忘了,但确认这一消息后,他被深深触动——郑忠的决定重新点燃了他斗志的火焰。
于是两位发小一起复习,一起参加高考。1985年郑忠考上南通师专美术系,他落榜备受刺激,加倍努力次年也考入同一专业。有趣的是郑忠是85班班长,秋高是86班班长,校园里他们再次并肩。
1988年毕业,命运安排了一场奇妙的交错。通过有偿分配,秋高从师专分到县建工局,而郑忠则进入了他曾经供职的印染厂,坐上了他坐过的椅子,就连用的三角尺都刻着王秋高的名字。
更让郑忠终生难忘的是,当秋高得知他要去印染厂,特意约他在篮球场见面,告诫他工作中的注意事项,这份情谊超越了同学关系。
退休对许多人来说是旅行的谢幕,但对真正从事艺术修行的人而言是人生的开始。郑忠1995年退出公职后一直是闲云野鹤,而秋高则用业余时间拍摄海安老街,以其专业的素养和思辨性,创作出轰动全县的纪实作品。
王秋高的摄影展万人空巷,人们在他的镜头中看到了故土如梦如幻的境界。
人生如一趟火车,各站点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但秋高是那个始终在车上的人,即使几年不见,再相遇也亦如昨日刚聚。当很多人慢慢消失无声时,他们仍隔三差五地应和,时有千里一室之感。
“同学中能知根知底了解我解读我的,家乡惟秋高兄。”郑忠的感慨道出了这份友谊的珍贵。这份人情与发小情愫是故土最珍贵的馈赠。
从西大街的孩童到花甲之年的艺术家,郑忠与王秋高的友谊历经五十余载,在艺术的长河中彼此映照。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知音,能激发彼此最美好的潜能,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绽放异彩,却又始终心心相印。
秋高摄影展现场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