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在中山陵举行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起兵入关。正当双方在榆林一带激战时,10月23日晚,直系将领冯玉祥突然率军撤出前线,兼程回师,发动北京政变,兵围总统府,软禁了曹锟。冯玉祥和共同发动政变的国民党员胡景翼、孙岳等将领在北苑举行军政会议,决定把部队改编为中华民国国民军,冯玉祥任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联名通电全国,主张和平停战,并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此时,孙中山已感身体不适,但为了全国的和平统一,不顾个人安危和国民党人的担心,毅然决定抱病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北上的目的是“召集国民会议谋求中国之统一与建设”。11月13日,孙中山偕宋庆龄、汪精卫、李烈钧等20余人从香港乘船北上,取道日本前往天津。
当孙中山还在路上的时候,北京政局发生了变化。11月5日,奉军占领天津,吴佩孚率部南下,第二次直奉战争遂告结束。段祺瑞得知孙中山北上的消息后,电促冯玉祥、张作霖到天津开会。张作霖提出,在新政府产生之前,暂组临时执政政府,并推段为临时执政。为了阻止长江地区的直系势力北上,冯玉祥不得不采取妥协态度,于15日与张作霖、卢永祥、胡景翼、孙岳联名通电,公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11月24日,段祺瑞到达北京宣誓就职,组成了以安福系为核心的临时执政府。冯玉祥被排挤出京,赴察哈尔张家口就任西北边防督办。
12月4日,孙中山一行乘船到达天津,有2万多群众在码头迎接。由于长期颠沛流离,孙中山积劳成疾,加上长途跋涉,受了风寒,致使病情加重,身体极度虚弱,当晚就病倒了,体温高达40多度,不得不在天津稍事休养。
12月31日,孙中山和宋庆龄、汪精卫等人由天津乘火车入京。从前门车站到东长安街,有数万群众挥舞着彩旗夹道欢迎,欢呼声和口号声持续不断。孙中山含笑答礼,同欢迎的人群见面,并在车站散发了书面讲话:“兄弟此来,不是为争地位,不是为争权利,是为特来与诸君救国的。”之后,乘车到了北京饭店。
孙中山入京的第二天,是1925年元旦,段祺瑞派儿子段宏业和执政府秘书长梁鸿志到北京饭店向孙中山拜年,并邀请孙中山出席其操纵的善后会议。孙中山表示病体未愈,暂时不能与段会面。
孙中山住进北京饭店,开始延医诊病。经协和医院医师会诊,决定以药针治疗。但经过20余日诊治,病情毫无起色,德国医生克利建议外科手术治疗。1月26日,转入协和医院施行外科手术,当腹腔打开后,发现肝部长有恶瘤,脓血甚多,确诊为肝癌晚期,无法割治,不得不重新将刀口缝合,改用镭射放疗,但仍无效验。2月18日,孙中山从协和医院移入铁狮子胡同11号行辕,改由中医治疗,京城名医陆仲安大夫亦表示回天乏术。
为应付时局,汪精卫、陈友仁在北京设立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汪精卫、于右任、李大钊、李石曾、吴稚晖、邵元冲、陈友仁为政治委员会委员。政治委员会多次开会研究孙中山遗嘱草稿。2月24日下午,医生提醒家属,孙中山的病情加重,不如趁他还清醒,请示遗言。汪精卫、孙科、宋子文、孔祥熙四人为代表进入病房。孙中山病情虽很重,但神志却清醒,见汪精卫诸人欲言又止,就问:“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不妨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