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以委婉的语气说:“请求先生留下一点教诲,以资遵循。我们预备了一份稿子,请先生核定,现在我念给先生听。”
第一篇是政治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40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40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第二篇是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3月11日上午,正在守候的何香凝见孙中山的瞳孔已开始散光,就叫汪精卫把遗嘱拿来签字。孙中山的英文秘书陈友仁,又送上一份致苏联遗书。宋庆龄含着泪,抬起孙中山颤抖的手腕执笔在三份遗嘱上签字。
孙中山签完字,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这次放弃两广来北京,是谋求和平统一,以国民会议建设新国家,务使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实现。现为痼疾所累,行将不起。死生常事,本无足惜,但数十年为国奔走,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这是不能无遗憾的。希望诸同志努力奋斗,使国民会议早日成立,达到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目的。那么我虽是死了,也是瞑目的。”
12日清晨,孙中山已处于昏迷状态,弥留之际还在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和平,奋斗,救中国。”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59岁。
3月14日,段祺瑞政府召开非常国会会议,通过了为孙中山举行国葬议案,通电全体国民停止宴会及娱乐,并下半旗志哀。3月15日,吊唁者排成长队到医院吊唁,参议院非常国会、各团体代表及段祺瑞、梁启超等社会名流前来吊唁。冯玉祥、张作霖等致唁电,并派专员来京襄理丧事。此后数日,驻京苏联大使,以及德、英、比、丹、法、荷、西、瑞典、葡等国公使,都亲临吊唁,苏联共产党、第三国际及不少国家的政府或友好人士发来唁电。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中央唁电,号召国民党革命同志和全国民众,继承孙先生之事业,努力奋斗,以竟其志。
(文/孙继业,山东省原副省长,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山东省委主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来源: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