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艺术与科学的共鸣——追忆杨振宁与卢禹舜的忘年交

艺术与科学的共鸣——追忆杨振宁与卢禹舜的忘年交
2025-10-21 14:09:1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10月18日,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安然辞世。哀思之际,我们追忆他与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之间那段跨越学科壁垒的深厚情谊——一段基于对宇宙本质的共同探索、对文明精神的共同守望的忘年之交。科学与艺术在他们的交往中交融,映照出东方智慧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至高境界。

60.jpg

杨振宁与卢禹舜

初识香江:画作结缘与文集的馈赠

1988年,杨振宁先生于香港“大陆画坛精英作品展”中初见卢禹舜的画作。画面中超越现实的空间构图与符号化的水墨语言,打破了传统山水的视觉逻辑,形成一种“非客观的宇宙图式”。杨先生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科学隐喻——画作中隐含的“对称性破缺”与他在物理学中揭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形成了奇妙的呼应。他当即收藏作品,并托人转达对艺术家的赞赏:“无缘相见,甚为遗憾”。

三年后,卢禹舜在香港举办个展,杨振宁亲临开幕式,二人同游数日,从量子力学谈到水墨意境。此次会面中,杨振宁将个人文集《读书教学四十年》赠予卢禹舜。这本书记录了杨先生从合肥童年到西南联大、从芝加哥大学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治学心得,尤其是“轮流教学法”中多位大师的启发,以及“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卢禹舜后来说,书中“对科学之美与妙的感悟”,让他看到一位科学家对宇宙规律的敬畏,这种敬畏与艺术家对“天地大美”的追寻殊途同归。杨振宁先生一生践行“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1971年,他作为首批访华的华裔科学家,毅然为中美学术交流架桥,并曾动情坦言:“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这种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自信,与卢禹舜等新时代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构东方美学的探索内在相通。

61.jpg

杨振宁在卢禹舜山水画精品展合影

小空白.jpg

1234...全文 11 下一页
关键词:杨振宁,卢禹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