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年龄较大的女市民,她表示:“自己买药都是在线下药店买,并不清楚线上药店买药便宜,而且我年纪比较大了,也不太懂操作线上买药的流程。而且线下买药都可以用医保报销,没觉得不方便。”
另一位年轻消费者表示,“为了方便,在不着急的情况下,我会选择线上买药,因为确实会比线下药店便宜,但如果事发紧急,还是会选择在线下门店买药,毕竟现在药店分布密集,还能用医保报销部分费用。”两位都表示,价格会是买药首要考虑的因素,但还得依当时的情况而定。
而在与药店店员讨论线上线下价格差时,记者遇到了到药店买药的济南市民李女士,“我今天来买点感冒药,两盒药花了五十多元钱,平时没有线上买药的习惯,也没有关注过线上的价格。”46岁的李女士表示,小区附近有三四家药店,平时都是几家药店的价格作对比,还从来没有线上对比过价格。李女士对记者说:“今天跟着你学会了线上比价,一盒感冒药能相差十几元,简直太便宜了,以后要尝试线上买药。”
线上线下购药价格差距大,是合理的吗?
事实上,线上线下购药价格差距大这一现象引发了不少消费者对药品定价机制的质疑:同一经营主体为何能对同一款商品制定如此悬殊的价格,这是否属于合理的市场定价行为?线下购药的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是否受到侵害?
面对药品线上线下价差问题,国家与地方层面已开始行动。国家医保局于2024年发文,要求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为锚点,将省级集采平台挂网价格、集中带量采购中选价格、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等各渠道药价,与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比对,发现异常高价即督促整改。陕西省医疗保障局则明确规定,同一定点药店的线下销售价格不应高于该药店通过网络售药平台展示价格的20%。

广东的新规更具突破性。2025年5月发布的《药品挂网规则》意见稿要求,同厂同规格药品全国挂网价一致,挂网价需与药店零售价、线上“及时达”价相当,超出1.3倍必须调整。这一政策被业内解读为“剑指药价乱象”,有望终结“线下128元、线上44.1元”的极端价差现象。
国家医保局日前下发《关于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函》,明确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中引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和其他渠道药价进行对比,治理药品不合理高价乱象。
目前,药价价差的治理已进入深水区。业内专家表示,药品价格关乎民生底线,唯有政府监管精准发力、行业强化自律、消费者主动监督,才能在市场经济与法律规制之间找到平衡,构建起健康可信的医药市场环境。
(记者/秦文 李金珊 杜郑敏 孙来彬,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