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郅敏·“不确定的未来” | 我选择回归中国文化的出发点,更能表达我想象中的艺术

郅敏·“不确定的未来” | 我选择回归中国文化的出发点,更能表达我想象中的艺术
2024-09-12 17:04:2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陶瓷、金属620×150×220cm2017

我认为陶瓷材料仍然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为整个世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陶瓷从古至今一直是为普通人服务的,上为贵族皇帝下为贩夫走卒,从吃饭的碗、喝水的茶杯、装粮食的罐子、酿酒的坛子,到现代的卫生洁具、餐具、建筑陶瓷,甚至最好的跑车刹车片、航天器的耐磨件,都离不开陶瓷。这种材料的独特性,使它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包括古代还存在大量的冥器,如镇墓兽、唐三彩等,它们承载着人与另一个世界的联系。因此,陶瓷确实陪伴了人类从此岸到彼岸,伴随着人的生活文化。

悦:您提到陶瓷的“烧造”特性和宇宙起源中的“燃烧”有着共通之处,您具体是怎么思考的?

郅:早期本科时,我把陶瓷理解得相对较小,认为它主要是用于制作器物。但到了2005年左右,我在美国时撰写了一篇关于“以火山为原理来理解物质烧造”的论文,逐渐开始思考如何将陶瓷与更广泛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我发现,陶瓷的烧造本质上是加热过程,而这个过程与宇宙起源中的燃烧现象有许多共通之处。

图片

不均匀的宇宙

陶瓷、金属直径88cm2021

陶瓷烧造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山上的石头变成土,再加水形成泥土,通过加热使其变硬,形成陶土或者瓷土,那么抓握陶土那一刻,人就参与了,让这块自然的泥土有了形状,这块土是人抓握过的,有自我意识的独特的土。这块土可以被化石燃料烧造,木头、煤炭,以及金属,因此这种材料确实融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按照加热烧制的原理,地球内部仍然在高温下燃烧,火山提示我们,地球依然是一个活跃的行星,其内部温度高达五六千度,火山让我们看到了岩浆如何在地心高温下变成液态并喷涌而出。这实际上是把石头烧成了液态,喷出的岩浆凝固后变成山石,本质上已经是自然烧制的陶瓷体了。因此,陶瓷的尺度可以很大,比如一座山或一个沟壑;也可以很小,比如一个杯子或茶壶。

这样说并不是为了引向一个过于虚无的境地,而是说我们完全可以进一步拓展现有的材料和技术。比如,探索新的烧制方法和材料的融合,将它们应用于未来人类的需求。探索的核心在于实验,虽然实验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不去尝试,就注定不会成功。我认为科学如此,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

悦:最近新研发出一种航天级陶瓷,可以用于航天发动机、飞行器等高端轴承,耐高温、极限转速,艺术与科学在材料的探索上确有共通之处。

郅:对,当时我个展的策展人是吴洪亮先生,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北京画院院长,并曾担任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当时我们讨论提到陶瓷是不是古代的高科技,这个观点非常有可能成立。正因为如此,欧洲才会向我们学习陶瓷烧造技术,陶瓷很可能是人类发明的第一种人造材料,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使用的都是自然材料,如木材和石头,而陶瓷则是一种通过人工制作的材料。这个发明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悦:您在2015年前后开始创作《二十四节气》系列,将中国文化中高度精神性和抽象性的时间概念转化为雕塑的语言。您是如何解读和表达的?

郅:“二十四节气”是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它是以中国人的方法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节气的划分主要围绕农业生产,不论人们是否识字,都能理解这些节气的实际意义,比如“芒种”意味着播种、而“大雪”则表示要仓储等。这简单易懂的方式将一年分为24个段落,每一个月两个段落。尽管现代社会多使用阳历,但阴历的节气仍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农业指导方面。随着节气的发展,它们逐渐扩展到了饮食、衣着、习俗等文化特征,成为了一个农业生产与人文相对应的产物。

我对这一主题思考已久,最终在2015年动手创作,目前已完成了一半的作品。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创作很难,因为它的概念过于抽象,最开始我也不知道如何介入,后来,我找到了一种方法,就是用两个模糊的形象来象征阴阳的关系。实际上,一年的四季可以理解为一个运动的过程,即地球围绕太阳转了一圈,这个运动称为一年,而地球自转一周则对应一天。这两者都是运动,都是空间中的运动。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运动可以理解为阴阳相生的关系。简单来说,阴气上升时气温会降低,阳气上升时则会变热。这种阴阳、黑白、昼夜的关系相生而成。因此,我用这两个模糊的形象来象征我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表达它们在相互拥抱和支撑中的阴阳互生状态,完整地反映一年的轮回。

图片

二十四节气--立春

陶瓷、金属45×45×120cm2021

(来源:悦来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郅敏丨让时间贴近个人,让宏大的创作意愿贴近个人的目标

郅敏,1975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会委员、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研究与创作、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公共艺术研究与创作。2022年,作品《二十四节气——立秋》荣获意大利第39届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雕塑类金奖。2020年,作品《鸿蒙》荣获第8届“明天雕塑奖”金奖及年度大奖。作品《舟》荣获北京冬奥组委主办的“2022北京冬奥会国际公共艺术大赛优秀奖”并成为七件落地作品之一。作品《天象四神-青龙》荣获“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高岭奖铜奖,作品《河图洛书——出水的龙马》获文化部“丝绸之路”特别荣誉奖。主持多项全国性大型展览,参加各类学术展览七十余次。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法国巴黎文化中心、北京壹美美术馆等重要学术机构举办过10次个人展览。已出版《发光体——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无穷尽的创作方法论》等7部专著,主持多项核心期刊的学术专栏,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主持专栏共计100余篇。

(责任编辑:董硕)
关键词:郅敏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