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丁再献:东夷骨刻文与黑陶的跨时空对话

丁再献:东夷骨刻文与黑陶的跨时空对话
2024-11-04 16:53:4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当历史的车轮缓缓驶过七十五载的辉煌历程,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璀璨时刻,一场以陶瓷为名的艺术盛宴正在东方瓷都景德镇悄然上演。这是属于“七五华章·2024当代陶瓷艺术珍品展示交流活动”的高光舞台,旨在汇聚全国各地顶尖陶瓷艺术家的匠心之作,共同见证中国陶瓷文化的时代风采与创新发展。在众多杰出作品中,一款名为《玄艺杯——冬韵》的黑陶杰作尤为瞩目,它不仅承载了非遗传承人刘浩与其儿子刘旋子对北京冬奥会的热忱祝福,更凝聚了中华儿女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崇高敬意与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正当这一艺术盛事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之时,著名文化学者、东夷骨刻文字系统破译者、骨刻文书法艺术创始人、国家一级书法家丁再献先生受济南章丘原博物馆田馆长的热情邀请,携笔者同行,怀揣着对黑陶艺术的深深敬畏与无尽好奇,驱车前往德州齐河,渴望近距离感受刘浩大师的艺术世界,并亲自体验那股流淌于千年古土中的文化血脉。

抵达目的地,迎面而来的是浓厚的艺术氛围与热情洋溢的创作热情。在刘浩黑陶艺术馆内,一件件黑陶精品静静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每一寸肌理、每一个弧度,都是匠人心血与时光磨砺的见证。面对如此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丁再献先生深受感染,激情迸发。于是,铺开宣纸,蘸满浓墨,丁先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东夷骨刻文字,开始了一场与黑陶艺术的跨时空对话,一首有感即兴诗作就此诞生:

黑陶艺术传承久,书画文章集世长。

今日创新皆历史,初心不忘永宏扬。

落款为:参观艺术大师刘浩黑陶艺术馆有感即兴一首,甲辰秋月于齐河一挥 丁再献

丁再献先生的这首即兴之作,不仅是对艺术大师刘浩黑陶艺术的深度致敬,亦是对其背后深邃文化内涵与匠心精神的热烈赞颂。在这寥寥数语之间,流淌的是对中国古老文明的追忆,是对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期许,更是对艺术家不忘初心,矢志弘扬民族文化的深切敬佩。

首句“黑陶艺术传承久”开门见山地点出了主题的核心。黑陶,作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技艺与美学价值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丁先生以此为切入点,不仅揭示了黑陶艺术的历史渊源,同时也预示了整首诗将围绕“传统与创新”、“过去与现在”进行展开。

第二句“书画文章集世长”巧妙地引入了另一层文化维度,书画与文章,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黑陶艺术一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而刘浩先生正是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的高材生,兼攻音乐,是书画艺术的科班出身,投入黑陶艺术得心应手。此处的“集世长”,不仅强调了这些文化遗产的长久流传,还暗含了它们与黑陶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关系,展现出一种多元文化共融共生的美好图景。

随着第三句“今日创新皆历史”的出现,今全诗的视角转向了当下,甚至指向了未来。这句诗意在表明,任何今天的创新与努力终将成为明日的历史,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的边界。对于黑陶艺术而言,这意味着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背景下熠熠生辉。

尾句“初心不忘永宏扬”作为全诗的收束,既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愿景的展望。“初心不忘”强调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每一位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人,都应牢记自己的初衷与使命。“永宏扬”则寓意着这种文化和精神遗产将在未来的时空中持续发扬光大,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勇攀高峰,整首诗通过对黑陶艺术及其背后文化脉络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壮丽画卷,仿佛是黑陶与东夷骨刻文的时空对话。

丁再献给予刘浩先生以高度评价,这从丁先生此前为其撰写的这副对联就不难看出,联文为:

东夷美学传承使者,中国黑陶创艺名师。

骨刻文集句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浩先生

甲辰秋月丁再献

追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龙山文化,那是人类文明初绽芳华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两种极具标志性的文化遗产横空出世,它们分别是被誉为“史前艺术明珠”的黑陶与神秘莫测的东夷骨刻文。黑陶,以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馨"的特点,成为了当时社会高度发达制陶技术的直接体现;而东夷骨刻文,则是在兽骨上镌刻的文字雏形,记录着先民的生活点滴与信仰观念,两者均承载着早期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陶与东夷骨刻文在时间轴上的紧密关联。据考古学研究显示,这两种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距今约5000年前后,几乎覆盖了整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关键过渡时段。这一重叠的时间窗口,为后人提供了极佳的研究视角,去探讨早期人类社会结构、宗教仪式、生产生活方式乃至语言文字演进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黑陶与东夷骨刻文,尽管形式各异,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前者以其精美绝伦的外在形式,反映了古人对于美的不懈追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后者则以内敛深邃的信息编码方式,传递着先民的思想意识与知识体系。二者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画卷,使得这段遥远的历史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与干枯的史料,而是有了温度、颜色与声音,变得鲜活而立体。更为重要的是,黑陶与东夷骨刻文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早期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而且为解读东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早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关键线索。它们共同证明,在那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黑陶作为“火与土的艺术”,先民们就已经拥有相当程度的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复杂的技术流程,创造出让后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奇迹。同时,这些珍贵文物的存在,也进一步证实了中国文明的独立起源与多元一体特征,为构建全面客观的中国历史叙事贡献了不可或缺的证据链。

综上所述,黑陶与东夷骨刻文不仅是两座屹立于时间洪流中的文化丰碑,更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走过千百年沧桑岁月,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的伟大征程。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早期中国社会的认知框架,更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演进规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在当今这个全球化日益加深、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保护和研究这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们应当倍加珍惜这些历史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通过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让古老的智慧继续照亮未来之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守护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繁荣与昌盛。

丁再献先生的诗句,如同一道桥梁,连接起过去与未来让人在品味黑陶艺术的同时,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韵味与精神力量。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与珍视身边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无限智慧与美的存在。

(文/巩天宗,2024年10月25日/甲辰九月二十三)

(来源:济南头条)


艺术家简介

事业出彩,前程光明——丁再献骨刻文联题新锐演员廉知颖

丁再献,字章甫,号北海,1952年2月出生,山东沂南人。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书法,后受教于孙轶青、欧阳中石、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2010年开始接触“骨刻文”,很快沉迷其中,并与其擅长的东夷文化、书法创作相结合,开始了艰辛的学习与破译工作,终成大观。

现为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骨刻文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诗词、摄影、书法作品集《山水平仄》等,与女儿丁蕾合著有《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

(责任编辑:薛筱蕙)
关键词:丁再献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