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商英个展“绘画与游荡”展览现场,2024
于是,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有待贯彻的将是肉身体验的深度而不再是经纬度。通过《花谷道》《马之舞》以及《九块石头》等系列,艺术家从过去建立自我与自然宏观能量的动态关系,转向更关注个体与细节如何建立感知系统。他在山脉间寻找小石子,捡废弃的马蹄铁,在如同游戏般的精彩发现里,恢复孩童对世界的原初探索欲,这或许也是艺术创造本能的来源。
通过接下来的专访,刘商英将继续分享本次个展“绘画与游荡”中,不同创作阶段的递进关系与创作心态流变;回顾行走东天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发出的创作转型可能性;烧毁作品残留物进行的二次创作“无题”系列的创作过程与背后思考;以及刘商英对“以肉身经验介入绘画”正试图作出的进一步推进,和围绕在这个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之下,艺术家对存在、时间、记忆、自然与艺术本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艺讯网:从2023年您在西海美术馆的个展围绕“绘画与行走”,到本次24年末在星地艺术中心举办“绘画与游荡”,新展与之前相比,您的创作心态与方向又有了哪些调整?
刘商英:展览开幕后的两天,策展人奥利维耶问我,“做完这个展览,有没有心里感觉空落落的?”他说很多艺术家在完成一个相对重要的展览时都会有类似感觉。我惊讶于奥利维耶对于艺术家心理的洞察力。一段工作,过程总是令人兴奋的,结果无论怎样,都宣告了一种“结束”。由此,我和奥利维耶就“失落感”进行了讨论——它指向的是重新开始。
对艺术家来说,有重新开始的意识,才真正意味着持续思考和投入的身心状态。如何重新开始?我并不想成为外界眼中的荒野艺术家,被贴上标签,人们一提起我的创作,更多围绕着的是我的故事,这会变得无聊,我从不想制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