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超越地域,连接思想并推动变革。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以“社会雕塑”理念,将艺术从个体创作拓展为全民参与,探讨其与人类命运的共生关系。
2024年末,坐落于廊坊的新绎美术馆联合天津美术学院与凤凰艺术,成立“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并推出开幕展《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以影像、文献与跨学科叙事探索“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
作为国内首个博伊斯研究平台,该中心回应国际学术脉络,拓展艺术社会实践。
值此展览举办,凤凰艺术专访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共探博伊斯精神的本土实践与国际对话,以下是专访报道。
▲张子康馆长现场致辞©新绎美术馆
张子康的职业生涯,始终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变革交织在一起。从今日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再到如今的新绎美术馆,他见证了中国的美术馆如何从单纯的展览空间,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这一次,张子康的目光落在了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这位“社会雕塑”理念的提出者,其艺术不仅仅是作品,更是一种社会介入的方式。
▲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作为新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推动成立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与天津美术学院、凤凰艺术联手,试图搭建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社会实践、学术研究交汇的平台。
在此次访谈中,张子康将聊一聊,为何在今天,约瑟夫·博伊斯依然重要?“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下意味着什么?以及,新绎美术馆如何通过展览、学术、教育的多重视角,让艺术真正融入社会,而不是停留在美术馆的白盒子里。
凤凰艺术对话张子康
关于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成立的初衷与目标
凤凰艺术: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成立的契机是什么?它在中国艺术语境下的意义是什么?
张子康:全球化的今日,各国艺术间的交流与展示愈发频繁,中国艺术界也在积极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国内外艺术家的思想与作品的方式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创作语境与传播机会。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和当代艺术的先行者,博伊斯的作品与创作理念至今仍是全球艺术家及学者的灵感源泉,保持源源不竭的活力。
因此,在全球化趋势下,新绎美术馆与天津美术学院、凤凰艺术携手,共同成立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既代表着我们向国际艺术界与学术界的迈进,也希望为中国及亚洲地区打造探讨当代艺术与社会议题的重要学术平台。
▲博伊斯研究中心(中国)成立首展——《约瑟夫·博伊斯:7000个梦想》展览开幕仪式©新绎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