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网络传播的迅疾与社交媒体的发达,表面上看,似乎为艺术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实际上,由于资本推动、算法推荐、网络效应,以及价值评判标准单一与文化消费习惯从众等等因素,反而加剧资源和注意力向“头部”集中。这种现象虽然推动了少数头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成功,但整体上对艺术行业的多样性和公平性提出挑战。
这里所谓的“头部集中”现象,具体表现为,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源、话语权和社会关注度高度集中到少数头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身上。这种现象不仅塑造了行业新的权力结构,正在深刻影响艺术创作、传播、收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剧艺术生态的不平等,也抑制了多样性和创新性。
如今,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艺术行业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得以放大。
一方面,由于信息过载,观众有限的注意力基本受制于算法机制的推荐,而平台的算法通常倾向于推荐大众熟知的,已经引起高度关注的内容。从而导致头部艺术机构与大牌艺术家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曝光与展示的机会,占据流量与市场的极高份额,而大量的艺术机构与艺术家难以被看到。
另一方面,头部的艺术机构与艺术家在资本的加持下,本身就已拥有庞大粉丝群体,所以他们的相关信息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形成热点,从而被无数次的分享、转发和传播。
很多自媒体,出于流量的考虑,常常会蹭热点,从而导致一个国外引进的商业大展,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连篇累牍、事无巨细的报道,其实内容大同小异,硬生生占据太多公共信息资源,也让很多人不知不觉中深陷信息茧房而无法自拔。
还有,这些知名艺术机构与艺术家更容易获得合作机会和商业赞助。
头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通常拥有丰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资源,能够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并投入更多营销的渠道。这些内容,除了与展览和作品直接相关的之外,还有文创、周边、联名、快闪店、各种优惠措施等等不一而足,运用商业化无空不入的手段和品类,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赢得所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无限放大。
当下,大型艺术机构垄断社会资源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比如佳士得和苏富比等顶级拍卖行实际上已控制全球艺术市场大部分交易,中小型拍卖行和画廊难以与之竞争。数字化在线拍卖进一步巩固它们的地位,因为它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流量来吸引全球买家。
国内大型博物馆与美术馆也是如此,例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国内头部艺术机构,每天人头攒动,一票难求,吸引大量游客和线上关注,而中小型博物馆和美术馆则面临观众流失和资金不足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艺术家身上也是如此。在Instagram上,少数头部艺术家(如村上隆、草间弥生)拥有数百万粉丝,而大多数艺术家只能获得有限的关注。在NFT领域,像Beeple这样的头部艺术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而许多数字艺术家却难以找到买家。由于数字平台倾向于将流量集中在少数热门创作者身上,导致新兴艺术家难以突破。数字媒体的报道也倾向于聚焦这些大型活动,进一步加剧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前几年,上海很多的美术场馆与艺术机构曾经群雄逐鹿,为这座大都市增添了许多华丽的篇章,带动整个上海的文化艺术生态的活跃与繁荣。一些有识之士似乎由此看到艺术行业灿烂的前景,纷纷积极投身这个行业之中,助推上海美术场馆的数量曾经一度连年都创新高。但如今,除了少量头部艺术机构通过引进国外IP,在做声势浩大的宣传和推广,更多艺术机构的声音似乎被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