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历来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著称于世,一贯倡导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生态,以满足广大公众不同文化层级、不同审美心理的需求。因此,艺术行业“头部集中”现象的加剧,无疑与上海的城市精神背道而驰,应引起有关各方的警惕与关注。
众所周知,法国巴黎除了有卢浮宫、奥赛、篷皮杜等家喻户晓的大型艺术机构,也有橘园美术馆、罗丹美术馆、毕加索博物馆馆等小而美的专业艺术机构,广受欢迎,吸引全球各地的旅行者或艺术爱好者,不远万里,前往参观。
而西班牙巴塞罗那除了有规模宏大的现代艺术馆,有高迪设计的圣家堂,供人朝拜,还有非常专业和学术的塔皮埃斯基金会美术馆和米罗基金会美术馆,令人敬仰,成为参访的必选之地。
再来看看我们邻国日本,东京的艺术机构,除了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国立新美术馆、森美术馆等等该国头部的艺术机构之外,还有根津美术馆、POLA美术馆和Artizon Museum 等赋有日本特色和学术定位的民营美术馆,既让我们中国游客感到文化上的亲切感,也让欧美游客充分感受到异国情调与东方艺术别样的魅力。
应当说,目前,艺术行业“头部集中”现象的加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背后还有一套隐形的逻辑与结构在起作用。
比如,价值评判标准的单一化,唯流量为王。
现在对所有艺术类场馆的考核、排名、奖励等指标几乎都是围绕着“流量”而展开的。以往流量只是赚个人气,多收一些门票,现在因为有了文创、有了周边,流量还可以快速转化为线上线下的经济效益。资本的逐利本性,让品牌、广告商、网络平台等更愿意与头部的艺术机构与艺术家合作,以降低投资风险。导致今天的结果,就是“头部集中”现象越来越严重。
再比如文化消费习惯与从众心理。
普通观众倾向于选择大家都在关注的内容,以避免错过热门话题。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大众更愿意选择平台推荐的内容,以节约时间成本,而非花费时间自己去探索,实地去了解。
必须指出,“头部集中”现象在其它行业也同时存在,只是艺术行业由于其更有利于网络平台与社会媒体的传播,所以问题更为突出与严重。而且,艺术行业本身对社会的贡献与职能就是提供创新思维、提供多元化的文化选择、提供个性化的消费品类,那么“头部集中”现象显然与其初衷是相违背的。更有甚者,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形成垄断,而艺术行业的垄断不仅关乎经济公平,还涉及文化多样性、创新动力、社会公平和公众参与等诸多方面。
那么如何来应对或者缓解艺术行业“头部集中”现象越演越烈的趋势?
笔者认为,需要从政策、技术、行业生态和公众意识等多个层面采取综合措施。
首先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大型平台和机构的监管,防止其通过不公平竞争手段垄断市场,防止少数头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主导市场,防止少数机构垄断文化遗产资源。应该支持多样化的文化保护项目,确保不同文化背景、艺术风格和思想观念的艺术作品都能得以展现。
其次,应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或补贴,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中小型艺术机构和更多艺术家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需要警惕大量国外成熟的IP引进展冲击国内发育并不成熟的艺术展览市场,也要避免头部艺术家一统天下,然而跟风潮四起,最终导致艺术创作中的同质化现象泛滥,或者更多的艺术家被挤压的失去生存空间。可以考虑通过资源再分配,减少艺术行业内的贫富差距与资源不平等,确保不同社会阶层和背景的人都能参与和享受艺术,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