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学科——应对复杂问题的路径
“艺术与科技”是近期的热门话题,不仅在当代艺术语境被广泛讨论,在教育行业也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密切关注自己的未来,谈论“艺术与科技”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
今天无论是作为一个艺术家、设计师,还是一个科学家、工程师,如果我们希望用创造性的劳动去解决一些复杂性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单一学科的能力无法应对复杂和系统性的问题。这一困局也是推动艺术与科技跨学科语境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费俊认为,跨学科实践是回到人类更整体的创造力路径上,如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是集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于一身。依靠技术的加持,这个时代是一个远比达芬奇更具有个人创造力价值的时代。他表示,我们需要意识到,只有用一种跨学科的、系统性的创新方法才能够去应对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来自文化、社会还是环境。跨学科可能是走向创新的最有效路径。这也是我们在艺术和设计学科推动跨学科教育和实践的语境。
费俊演讲现场
(二)始发于认知革命的新型学科
在艺术与科技跨学科架构的内在逻辑图中,可以看到中间最内核的部分是认知。认知革命是驱动新型学科生成的主要动力,无论是科学、艺术、设计还是在工程这几大领域中的改变,都是从认知的改变开始的。对有机体和环境、意识和潜意识的认知拓展,推动了人工智能(AI)以及智能人工(IA)的科技发展。
费俊介绍,新型学科包括形而下、数字、生物和形而上四种媒介。形而下可以把它翻译成物理媒介,艺术与设计教育,或者基于艺术史的艺术实践,大部分都是基于物理媒介的。艺术史几乎是关于物理材料的图像和造物的历史;数字媒介,包括数字艺术,是来自新媒介的延伸而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
生物媒介强调的不是对于生物形态的表现,而是基于未来对生命本身进行的改造,甚至于创造新的生命可能性的一种实践。这无论是在当代艺术还是当代设计,极具想象力,同时又是极具伦理问题的一个新的领域;形而上媒介,是看不见摸不着,但真实存在的。比如人的意识、情感,可以把它翻译为意识媒介。意识媒介尽管我们看不见,但是它却无时无刻在影响我们的感受和行为。
活动现场
费俊认为,认知革命像原子核一样推动了我们对于人与环境的认知拓展,也不断地影响着艺术、科学、设计和工程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主体。艺术和科学倾向于形而上的探索,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表达世界;而科技和工程则把我们在形而上领域的认知成果转换成各种形而下的解决方案,形成我们可见的产品和服务等。“改造世界或影响世界的方式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今天人工智能某种技术上的突破,来自我们对人的大脑工作原理认知的突破,才产生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
(三)艺术的价值在于,促进固有的认知产生新的突破
在当下语境中,艺术不仅仅是关于美的学科,在这样新的创造力循环里面,是一个不断生产新认知的学问。费俊认为,艺术最核心的价值是,让我们对旧的生物产生新的看法,也就是对固有的认知产生新的认知突破。
我们讨论艺术与科技,需要运用跨学科的语境来理解这个新学科产生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也需要应用跨学科的逻辑来重新架构艺术与科技实践和教育模式。今天的学科系统建立在工业时代的产业结构逻辑上,面对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由哲学、艺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等构建的认知系统的严重滞后和伦理系统的逐渐失效,是今天构建艺术与科技的时代语境。
早在十几年前费俊就开启了生物科技与艺术、机器人科技与艺术,包括智能科技与艺术,以及在数据科技与艺术这四个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今天新的跨学科模式,以及这些新兴的技术,对艺术和设计实践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活动中,费俊也阐述了新型学科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实践会产生的具体影响。
第一是创作价值的变化。作为艺术家、设计师在今天能够给社会创造的不再仅仅止于美学价值。学科的变革,使得我们可以从美学价值的提供者逐渐转换成伦理价值的提供者。
费俊演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