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俊回应说,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我们几乎不用教技术,只教入门。今年央美艺术学院一年级开了编程必修的基础课。现在信息发达,学生获得资料便捷,他们也更擅长用AI工具,所以我们核心的任务不是教他们技术,而是教他们利用这个技术做什么。今天教育上最挑战、最难教的,恰恰是用艺术来发现自我,找到主体性,然后建构出个体的表达。这件事情反而是最难的事情。
“艺术在今天最重要的价值,是帮助个体发现自我,把无比碎片化的信息缝合在一起,构成自我表达的线索,加上技巧形成自己表达的语法。”费俊表示,把工具当作一个研究对象、一个生命体、一个文化现象来看待,帮学生们转换视角,重新看待数智时代的技术,这是他们在教育上关注和投入最多的事情。
(三)数字时代好作品的标准
何桂彦(左)和费俊(右)在与谈环节
何桂彦提问,数字作品如何评价它?到底是科学技术重要,还是审美、人文思想、哲学思考重要?
费俊回应说,我们当下进入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个体成为主体的时代,观者成为主体甚至成为作者,两者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作品不仅仅是创造力个体艺术家个人的观念、情感和艺术的表达,而是一个观者在作品中的创造力、能动性,这成为未来的一种可能。这个打开的想象力是远远超过单纯从视觉审美角度来评判这件事情。
“我们依然要尊重美学中通用的评价标准,比如视听的、审美的、经验的,以及由心流所构建的大家所谓的体验价值,它本质上是一个心流体验的价值。”费俊认为,我们今天评判新型的数字艺术,或者科技艺术作品也好,有一些不变的东西依然存在,它是由我们集体记忆中构建的审美体验、文化经验所构成,但是有些新的东西不同于传统美学,在我看来,是由于更具个体能动性参与的可能性所形成的体验价值,这部分也不容忽视。
观众提问
未来艺术何为?艺术能被AI取代吗?
互动环节,观众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思想的碰撞在此发生。在互动中,多位观众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费俊一一做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