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闻》:2023年,广州美术学院迎来了70周年校庆,广美70年的发展历程给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产,并形成了怎样的文化底色?
范勃: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多年来所留下的精神遗产、形成的文化底色,我想可以用学校七十周年校庆的主题词“惟实励新”进行概括。惟实励新,语出《礼记》。惟实,指务实求真、脚踏实地;励新,指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惟实励新,辩证统一,二者贯通于广美的发展历程之中,共熔于广美的血脉文脉之中。我想,展望未来的话,惟实励新的广美精神还将不断传承与延续,激励一批批广美人在创作实践中追求卓越,在学术研究上攀登高峰,在磅礴的大时代里缔造更多的精彩。
《艺术新闻》:广州美术学院的学术有哪些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开展了哪些重点研究?
范勃:一直以来,广州美术学院既关注国际国内学术前沿命题,也注重广美自身和在地语境的历史文脉与学术传统的梳理;近年来,我们更着重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一些重点领域布局和深耕,努力为中国艺术学术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广美力量。譬如,我们开展“广州美术学院油画谱系研究”并以系列展览的形式呈现成果;近期更以“思想的形状”为题汇聚油画名家和专家学者,聚焦“新时代中国油画的主体性及其话语体系”举办特展和进行研讨,探索中国油画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我们的“泛东南亚研究序列”系列展览,借助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以连续的、流动的、参与式的工作方式,展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区域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与文化交往。此外,我们在数字媒体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近现代美术史论等诸多领域,也正持续开展研究,策划系列展览、出版学术专著。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造物与创格》课程展”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雕塑分馆,2024-2025年
《艺术新闻》:2024年,广州美术学院启动了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广州美术学院为什么要实施这项改革?
范勃:广州美术学院主动开展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些考量:首先,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的创新版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胜任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劳动者。其次,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必然会极大地挑战传统上艺术的生产方式、表现形式和价值观念,从而深刻地影响未来艺术的走向和样态。因此,我们需要更前瞻的视野,更前沿的意识,培养更具素质和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创造者。最近一年,我们以本科一年级课程的更新迭代为切入口,通过在一年级统一实施6门核心课程配合限定性通识选修课和专业先导课的“6+2”课程架构,以通融专、以通塑人、以通致远。6门核心课程“启智与开新”“知识与图像”“造物与创格”“数字与体验”“空间与场域”“方法与实践”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在注重价值塑造、思想启迪与文脉传承的基础上,对创造实践、造物规律进行反思,形成具有跨学科、跨专业特性的课程群域,从而导向相关能力的养成。接下来,我们还将系统梳理培养体系,做好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这项系统性工程。
“思想的形状:新时代中国油画的话语探索”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2025年,图片来自TAJ
《艺术新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2025年展览规划是怎样的?它如何与美院的艺术教育体系相结合?
范勃: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包括昌岗校区美术馆、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还附设有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胡一川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总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各类藏品两万多件。2025年,美术馆围绕几个核心专题序列规划展览计划,如“二十世纪与近现代广东美术研究”序列、“区域与国际当代艺术研究”序列以及“数字媒体与艺科融合”序列等,由本校策划的研究展将不少于15个,同时也包括由教学部门主办的教学成果专题展、毕业展、老艺术家捐赠收藏展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巡展等。同时,我们还将持续推进开放的美术馆课堂,邀请师生在美术馆展厅现场进行讨论甚至授课,并以各种形式的讲座、论坛和工作坊,让美术馆成为知识生产和思想激荡的开放的能量场,为教学和创作提供资源。
岭南画派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