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新闻》:岭南画派纪念馆历时四年改造翻新后在2024年重新开放,并推出了系列展览“从头越”,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也由此完成了改造进程。岭南画派纪念馆的建筑进行了怎样的更新,纪念馆在重新开放后的内容策划方向又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范勃:这次升级改造是在何镜堂院士的指导下,由广州美术学院湾区创新学院院长伍端教授主持实施的,力求“在确保历史风貌得以保留的同时,赋予建筑新的活力”。改造延续了原来的设计理念——既反映了岭南文化精髓,又融入现代元素。改造后的展区,集地方性、专题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为观众提供多元的观展体验。升级改造后的岭南画派纪念馆将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不断探索“老馆新用,小馆精用”的新方法,以“直面当代,立中研西,以古鉴今”的艺术态度,以综合学科的视野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助力、为岭南文脉传承和湾区建设发展赋能。
“从头越”展览现场,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2024年,摄影/刘普丹
《艺术新闻》:广州美术学院当前正在探索构建的“湾区艺术创新系统”,是一个怎样的系统性工程?
范勃:“湾区艺术创新系统”是广州美术学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突破原有教学科研组织与资源系统内部架构条块分割的局限,从问题与需求出发,“打散重造”各项发展要素,构建的一个由若干创新集群组成的创新系统。这个系统集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于一体,旨在探索学校艺术设计教育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高度同频、深度对接的创新发展路径,实现湾区艺术与科学、设计与产业、教育与社会面向未来的共享共生和互惠互利。经过多年的建设,“湾区艺术创新系统”现已形成了六大动态创新集群,分别是:社会技术创新、艺术科技产业、艺术城乡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生活、视觉文化传播。学校围绕六大动态创新集群相继成立了“设计思维与社会技术系统设计研究院”“达芬奇创新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研究院”“中国文化与生活方式研究院”“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开展高水平创新实践和探索。
“城市作为艺术现场:从空间到日常的边界流变”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2025年
《艺术新闻》:从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到全球,广州美术学院如何构建区域与国际的教育对话和合作网络?
范勃:居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世界贸易口岸的广州,一直以来,广州美术学院都以开放的视野链接世界,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近年来,学校更近一步加强与全球各大艺术高校和相关机构之间的联动与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在世界艺术学术版图中的影响力。2023年,学校正式成为CUMULUS(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成员,CUMULUS是拥有全球70多个国家近400多所设计与艺术院校的大联盟,广美的加入不仅体现了广美在世界艺术学术版图中的影响力,也将为广美在教学、科研和实践等方面开展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与平台。2023年,我们还举办了“多元多维•互通互鉴:全球湾区艺术与科技教育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湾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多主体参与、多角色对话的形式,将艺术、科技、教育放置在一个更多元维度的语境中探讨交流,探索艺术与科技教育发展新路径。
“身体在课堂:以身体为媒介的学院教学与实践案例展”展览现场,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2024-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