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播海内,苦心不负。孙慰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与他所研究的封泥一样,受到国内外专业领域学者的称誉。
孙慰祖凭借着篆刻艺术家精微敏锐的眼光、抽丝剥茧的耐心,在玺印篆刻学术研究领域中,深入考察了先秦两汉到明清的印章,将官印与不起眼的封泥结合在一起研究,解决了长期以来模糊混沌的若干历史阶段遗物的断代和考释,使玺印封泥中的一些重要的学术价值被揭示出来。他的研究讲究学术规范,几十年来他先后出版了《两汉官印汇考》、《封泥:发现与研究》、《孙慰祖玺印封泥与篆刻研究文选》等几十种研究论著和资料汇编,为当代印学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改变了当代玺印篆刻和封泥的研究面貌。
致广大而尽精微。孙慰祖对玺印的断代研究细致入微,他不厌其烦地进行一次次考订研判,对每一朝代不同时期的形态做出判断分类,甚至在面对学界少有涉及的蒙古八思巴字私印的释读也迎难而上,进行释读和整体研究,填补了印史研究上的又一空白。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孙慰祖说,当年读到书中人物保尔·柯察金的这句话,对他的生活态度影响很大,他在这方寸艺术和学术天地里探幽发微。
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拨开云雾,这是孙慰祖学术研究生涯的真实写照。2003年,上海博物馆斥巨资从海外回购宋代《淳化阁帖》的拓本,对这部法帖的年代,当时有人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孙慰祖对该帖上所钤收藏印记做了周密严谨的系统论证,为此帖是存世最善本的结论提供了坚实依据,这也成为圈内学者认识印学研究价值的一个例证和共识,有的同道为此发表文章,称:为印学扬了威。
这几十年中,他同时持续地做着明清文人篆刻家的个案研究、篆刻作品鉴定研究,他完成的《中国印章:历史与艺术》一书,是第一部以中英文两版向海内外发行的中国印章发展史的重要著作。目前为止,被海外学者认为是第一部将玺印与篆刻艺术结合起来论述的著作。孙慰祖作为从小与篆刻艺术从未分离的创作者,在他看来,对文人篆刻的研究,应始终坚持与玺印并进的探索方向。他强调以印鉴人,通过玺印篆刻去还原历史细节,还原丰富的文人生活与情感。
2001年,他出版了一本《印里印外》,由印写人、记事,也是开创性研究视角,揭示出中国明清文人篆刻艺术作品的另一侧面。
印章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样式,与传统诗书画的学术系统和研究氛围相比,显得曲高和寡。印学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直是冷寂的。孙慰祖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深感作为研究者,同时作为西泠印社印学研究室主任,责任在身,他20多年不遗余力地组织并参与国内一系列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以个人之力,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筹措经费,组织研究队伍,推动研究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