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亮表示,本次展览犹如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两个学院的学术支持,呈现出一个富有深意的艺术现场。接着,吴洪亮先生从学术角度对“美碑善碑真碑”的展览命名进行了深入剖析。“美碑”不仅是字面的理解,更是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表达。他指出,雷子人通过对“渼陂”地区长达20年的研究,用个人方式树立起对时代的艺术表述。“善碑”展现了文化理念中的悲悯情怀,而“真碑”则记录当下的生活。
吴洪亮特别感谢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的支持,认为正是两所院校的学术滋养和胆识,让这个以绘画为基础的展览系统得以完美呈现。展览不仅展现了雷子人多年来的艺术探索,更彰显了其理论思考和创作野心。
展览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人文讲习杭间致辞
杭间对雷子人的艺术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艺术家雷子人的艺术历程横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四所学府。
他在中国现代和当代艺术发展脉络中呈现出独特价值,早年已展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而近二十年来通过回归田野调查的方式,在渼陂等地探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与中国乡村的关系,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的实践案例。这种实践体现了他脚踏实地的学术态度,其工作方法令人联想到文化人类学中的魁阁学派——以真诚的姿态关注中国乡村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这种兼具学术思想与当代艺术行为特质的探索,展现出严肃而独特的研究视角。
艺术家雷子人致辞
艺术家雷子人以真挚的叙述回溯了自身的艺术生涯与学院教育经历之间的深刻渊源,并阐述了展览背后的学术思考与创作脉络,尽管岁月变迁,但他对艺术的热忱始终未变。他认为,此次展览既是对中国美术学院的致敬,亦是对自身艺术实践的阶段性总结。
艺术家雷子人表示,李小山在中国画探索历程中的深刻启发——关于“中国画该如何前行”的思考,至今仍指引着他的创作。对于中国画的认知,雷子人认为这不仅关乎语言本身,更与个人经历、知识背景密不可分。作为中国画领域的探索者,雷子人始终思考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他回忆,少年时代通过刘国辉、吴山明等先生的画册初识中国画,这种非规范化的学习塑造了他对艺术的原始理解。而中央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求学经历,则为他奠定了多元的学术底色,促使他不断反思艺术的本体语言与个体表达的关系。
雷子人强调,艺术创作的核心在于“对美的价值判断”,而不同院校的经历让他始终处于“陌生化”状态,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成为其创作的珍贵养分。他亦坦言,城乡之间的辗转与创作的奔波,深化了他对艺术与社会关联的体悟。最后,雷子人向所有与会嘉宾致谢,尤其提到研讨会上学者们的真知灼见,为他提供了超越展览本身的思考维度。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