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转捩与图式变换:杭州美术研究(1949-1957)》潘欣信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310页80.00元
二十世纪的美术史,既近也远。这不禁让人悬想,《观念转捩与图式变换:杭州美术研究(1949-1957)》一书的背后,作者潘欣信耗费了怎样的心力来努力把握和书写这一特殊年代的美术史。更何况,他聚焦的1949年至1957年这一阶段的杭州美术界,有着十分引人入胜的历史与时代的背景——多么吸引人的地点,又是多么微妙的时间节点。在此期间,不知发生了多少与美术相关的故事。这让我想到高峥的《接管杭州:城市改造与干部嬗变(1949-1954)》,以及陈建军的《接管旧美术机构:1949年至1956年中国内地公私美术机构的变迁》,两书都留下了令我心动的阅读记忆。而《观念转捩与图式变换》则让我们看到,一个城市、一所学校在时代大变迁中怎样相应地随之变化,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又怎样绵延不绝——时至今日,在我所身处的杭州这座城市,昔日的激情与光辉依然有所留存,供人体会、感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艺术家面对巨变重新选择、“脱胎换骨”的时间节点。他们的努力,开启了一个延续至今的新的美术传统与审美价值体系。1949年5月杭州事件,从《接管杭州》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新生力量接管城市之后,面对城市改造中的各种问题,有着怎样的机动能力,又为之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潘欣信更是在《观念转捩与图式变换》中系统梳理了杭州“新”“旧”艺术家的嬗变,尤其关注“新”美术家如何依托组织的力量,对“旧”美术家进行思想改造——一部分从“旧时代”过来的美术家,在时代的要求下,改变了题材、方法、观念与艺术样式,实现向“新”美术家的转变。
该书不仅呈现了时代大变局中美术家努力做出的选择,也刻画了美术家在抛弃原有技术优势之后,不可避免地要承受的代价——创作中的不适感,“机械、生硬、急促地让美术家放弃熟悉的题材与方法,导致1952年前后美术创作的低潮”。1953-1954年,由于年轻一代美术家不断成长起来,加之社会形势逐渐稳定,基于舆论导向与艺术管理的政策需求,组织上也顺应时代做出了调整。于是,在中国画领域,杭州美术界出现了潘韵的新山水、浙派人物画、潘天寿的“雁荡系列”等。这些都是不同知识背景的艺术家为了应对时代发展,经历了自我调整之后,最终艰难取得的成果。而油画、雕塑领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版画的江南风情,在“人民艺术观”与专业性要求之间取得了高度统一。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的诞生,既为美术家赢得了专业尊严,又彰显了“人民立场”,为新中国美术树立了榜样,进而也为这群艺术家在时代潮流中奠定了新的身份地位。
潘韵《春之晨》纸本工笔设色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