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漾兮《牧歌》套色版画1957年
全书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为“新美术初试与新秩序建构”,第二章为“新美术传播与革新实践”,第三章为“新图式与新审美”。如果说前两章关注的是宏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第三章则回到微观的作品图像研究。作者首先从确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都有哪些创作者参与杭州美术事业入手,由这一参与者的角度,探讨他们如何认知时代任务,又如何确立自我身份的认同。具体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每个时间节点的微观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参与者一方面在动荡之中努力地维持秩序,另一方面也不乏向新政权明确靠近的行动。杭州美术界的艺术观念与形式的改变,不仅源自老美术家们的创作引领和“人民文艺观”的传播,也包括原本在杭美术家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作者从文工团美术的余脉出发,展开对新时代文艺环境变迁的微观叙事,细致描绘了这些艺术家如何在一个城市的具体语境中,共同构建起对“人民美术”的最初想象与实践。有太多今天已经远离一般读者的视野,却在那个时代光耀照人的名字,跃动在此书的字里行间。
本书详细呈现了杭州美术界秩序初步重整的过程,尤其是杭州“艺专”的接管情况。从教师聘任、校产物资清查,到军管期间的人事调整,以及如何应对由此引发的精英意识与新政治秩序之间的冲突,作者梳理出一系列关键节点。与此同时,书中还从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杭州美术界的权力结构与再分配。在新的文艺方针指导下,一个以“文艺工作者”身份为核心的新型城市美术群体逐步形成,实现了从“艺术家”到“文艺工作者”的身份转换与制度性重塑。
1950年国立艺专教职员工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