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艺术并非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开宗明义。
8月30日,浙江展览馆内,由中国文联、中国科协主办,主题为“艺术与新质生产力”的专题座谈会热烈开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命题。艺术与科技并置同频,文艺创作如何点燃创新花火?科技进步如何赋能艺术新变?来自艺术创作、艺术院校、科技研发、工商实业各领域的艺术家、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产业代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思想激荡之间,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艺术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图景徐徐铺展。
在新质生产力的锻造中实现艺术与科技的共融
“民间文学作为内容IP的源头,可以为数字文化与创意产业提供价值内核。”在潘鲁生看来,我国丰富的民间工艺通过设计转化,将为新经济、新制造、新消费提供资源支持和创新空间。他以乡村振兴项目中的汉服生产为例,指出传统手艺与现代设计、分布式制造相结合的新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效能,也实现了文化传承、艺术创新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这一案例表明,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实质上是从“生产效率”向“价值创造”的范式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凌文从盘活文化存量、发掘文化储量、催生文化增量等角度提出建议,系统梳理国内外文学、音乐、戏剧、舞蹈等现有文化资源,实施数字化工程,搭建文化原创力基础数据库;要重新发现文化资源的魅力与活力,将其转变为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对现象的辨识能力,支撑秉承优秀文化传统与风骨的文化产业做精做活;融合多元优秀文化与最新科技成果,从价值理念、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他结合今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从3个视角分析了艺术与新质生产力的关联:其一,艺术为新质生产力创造性生产提供优质内容。在技术快速迭代、感官体验不断升级、复制更加迅捷的时代,唯有真正的优质内容的创造性生产才能赢得尊重。其二,艺术为新质生产力培养具有跨界融合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艺术训练所培养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维形成互补,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其三,艺术为新质生产力的萌发提供想象力与愿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突破性创新,而艺术是最能孕育这种颠覆性思维的土壤之一。
科技与美:彼此拓展边界
“医学治愈身体,而艺术疗愈灵魂。”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黄荷凤表示,科学提供了诊治的依据,而艺术则让医学有了温度。艺术是医学的延伸,补足理性与科学的不足。当药物与手术达到极限时,艺术常常能完成最后的救赎。医生和医学生也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能够训练医生的眼力与心力,培养医生的共情与理解,更能陶冶医生的心境。她认为,具备了科学之理性、艺术之温度、人文之仁心,三者合一,才能成为“大医”。
近年来,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一直坚持每天使用生成式AI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很多人以为他这是为了借助AI的辅助来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实际上他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每天坚持AI艺术的创作行动,来触摸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底层逻辑,以最直接的触感丈量技术革命的底层脉动。他说,自己在实践中意识到,生成式AI的核心是“指令驱动”创作,但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输入过程,却暴露出在AI浪潮下守护中华文化根脉面临的诸多困境,应引起高度重视,建设结构性的文化数据库,切实掌握数智时代文化表达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