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赋予新质生产力更坚实的人文支撑和更充沛的精神动力——“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侧记

赋予新质生产力更坚实的人文支撑和更充沛的精神动力——“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侧记
2025-09-02 14:00:4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贺显伟认为,色彩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美学引擎,色彩的“科技与艺术”融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直接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品价值、优化空间环境的“生产力工具”。在激活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色彩不应仅为视觉符号,更需承载“向善而行”的社会价值。如以故宫、敦煌等文化遗产色彩为蓝本,对散落模糊的传统色彩进行系统挖掘、复原、量化与规范命名,构建中国色彩话语体系。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秘书长卢涛认为,艺术设计可以将原本冰冷、复杂且专业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大众愿意接受、乐于使用的日常场景。从近两年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获奖作品来看,大致呈现3大趋势:一是艺术创造力不再只关注外观美学和产品形态,而是开始重塑人与科技互动的方式,为用户创造全新的体验。二是以艺术创造力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质疑和重塑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在大奖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设计师以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开发出多种用于情感表达、增强人类感知的可穿戴设备等,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的终极场景。三是艺术与科技的界限在这些产品中变得模糊,共同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创作媒介和存在形式,科技不再是工具,而是成了艺术本体的一部分。艺术创造力与科技创新力合二为一,诞生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类别和科技品类。

科技前行,人文精神依然是最核心的脉动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所长刘萱说,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科技成果的加速迭代,艺术创作、传播、欣赏、传承的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科技与艺术进入深度交融的新阶段,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的生产逻辑。无论是内容创新、渠道重构,还是产品迭代,都在推动培育“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AI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朕围绕“AI与中国数字艺术大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他认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而数字艺术正是将艺术的情感与叙事转化为生产力创新的重要媒介。数字艺术创作的内核在于将设计思维与高新技术转化为具身体验,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首届大展中“仿生格物”板块的交互艺术作品《后人类·赛尔》,运用AI垂类模型实时生成情感语态、动作交互、实现虚拟引擎与机械智能的交互联动。而且,数字艺术不仅提供技术应用场景,更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基础。其文化厚度与伦理反思能够有效引导技术发展方向,防止科技异化。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武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科幻小说作家。他认为,科学幻想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是当代文艺工作的重要领域,好的科幻电影不仅是高端文艺作品,还是打破思维惯性、催生创新的利器,更是影响未来认知和未来文明的关键手段。原创性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源泉。众多西方科幻电影构建的“未来场景”为科技研发及时提供了前瞻蓝图,有力助推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诞生。如电影《钢铁侠》塑造了人机混合战士的场景。张文武建议推动“国产科幻影视专项行动计划”,拉动现象级国产科幻电影的持续产出。

深圳佳简几何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张九州通过为腾讯打造的《王者荣耀》智能音箱等4个案例,阐述了设计艺术是如何深度介入并催化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他指出,工业设计在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中,扮演着创新驱动引擎和价值放大器的关键角色,通过将科技创新、文化美学与用户需求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是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摆脱低价竞争、获取品牌溢价的核心软实力,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的战略支点。今后的目标不仅是输出设计服务,更要将“设计定义新品类、设计驱动品牌”的模式进行输出,赋能更多中国品牌,助力它们从“产品出海”走向“品牌出海”和“文化出海”。

文/邱振刚,来源: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徐智勇)
关键词:艺术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