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博物馆、美术馆的不少画展都会有导览这一环节。导览,尤其是导览视频,前者,不但能够帮助观众看懂展览;后者,则更会对尚未来得及到场的观众起到重要的引流作用。所以,导览绝非简单地“带着观众走一圈”或“复述墙上的文字说明”,它是一项融合了多重技能和深厚素养的专业工作。
然而,现实中的画展导览,至今还没有真正引起主办方的足够理解和重视。最近,我接连看了几个画展的导览视频,总觉得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在专业性上存在着严重不足,有些导览者的表述甚至可以说或词不达义,或泛泛而谈。
其实画展导览,绝非简单走形式的流程性活动,而是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功能中最核心、最鲜活的专业体现,是必不可少的且需专业支撑的深度服务。其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核心维度:
知识储备:导览者需要系统掌握艺术史脉络、艺术家生平、作品创作背景、艺术流派特点,甚至作品所用的材质与技法,能精准解读作品的视觉语言和深层内涵。
沟通能力:需根据观展者群体的不同,如普通大众、艺术院校学生、专业藏家,需要调整讲解策略,用通俗或专业的表达来搭建观众与作品间的桥梁,而非机械的背诵熟记的资料。
策展理解:要理解整个展览的策展逻辑与叙事线索,引导观众发现作品间的关联,帮助观众从“看画”升级为“看懂展览”,完整体验一个真正的策展人的核心意图。
综上所述,凡是承担导览任务者,首先要是信息的“翻译官”与“过滤器”——超越事实。任何人都能看到画作的尺寸、材质和创作年份。导览员的专业在于,能将这些冰冷的事实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时代背景和艺术运动的脉络。
建立连接。他们须能将艺术作品与观众已有的知识、情感和生活经验连接起来。比如,有人导览时将巴洛克艺术的动态感与当代电影镜头语言相比较,让观众瞬间理解。
其次,审美的“引导者”与“启蒙者”——
传授“观看”的方法。许多观众面对抽象或观念艺术时会感到困惑:“这画的是什么?好在哪里?”具有专业水准的导览者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会引导观众注意作品的构图、色彩、笔触、材质,教他们如何主动地、批判性地“看”,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
揭示“看不见”的部分。他们能指出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艺术家为何在此处使用这种颜色?那个符号可能有什么隐喻?这幅画在美术史上原本的地位与后来的评价有何不同?这些洞察力源于多年的专业学习和研究。
其三,对话的“facilitator”(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