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要在国际上占有地位,其中就有一个绕不开艺术评论全球通用的问题。我们应该要认识到,现在国内与国外的艺术评论,在传统、方法和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如何构建一种兼顾两者的评论思维,不仅对中国艺术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塑造中国艺术的国际话语权具有深远意义。
对此,我们先要厘清国内与国外艺术评论的主要差别,然后再探讨如何去构建一种能够“兼顾两者”的评论思维。
我所说的这种差别,并非绝对优劣之分,而是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哲学基础、艺术市场发展阶段和学术体系。
从维度上来看,目前国内艺术评论(传统主流)与国外艺术评论(以西方为主导)的落脚点为,前者在于感悟式和体验式的哲学与美学角度,它深受儒释道传统影响,强调“意境”、“气韵”、“神似”;评论语言常带有诗意、比喻和模糊性,注重作者个人内心的共鸣与领悟。后者注重理性分析和哲学思辨,它源于古希腊逻各斯中心主义,强调逻辑、概念清晰、系统分析,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紧密结合。
方法论与话语体系上,前者以史带论,注重传承,
常从艺术史、师承关系、笔墨技法等角度切入,带有一定的“品第”传统,话语体系相对内敛和圈子化。后者理论驱动,跨学科交叉,熟练运用形式主义、图像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理论等各种批评理论作为工具,解构作品。
在功能与角色定位上,前者其中有些内容由人情与市场驱动,部分评论沦为艺术家宣传的“软文”,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同时学术与市场完全脱节,学院派评论有时过于晦涩,远离公众和市场。后者为“文化阐释者”,向观众解释艺术中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作为市场的“看门人”,评论与艺术市场、博物馆、画廊体系紧密挂钩,直接影响艺术家声誉和作品价格;多数独立的尖锐的批评又被视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尽管如此,我认为,两者都可以归于不同的“理论建构者”,其评论本身也是一种理论生产和知识创造。
现在,我们的艺术市场正处于一个既拥有深厚的本土传统,同时又深度卷入全球化浪潮的独特节点。因此,我们需要的评论思维不应则是简单的“中体西用”或“全盘西化”,而应该在“传统的现代化”与“外来的本土化”的双向过程中,亟待构建一种“融汇与独立”的评论思维新范式。
在方法论上,打通“感悟”与“理性”的任督二脉
首先要以国际通行的学术语言为骨架,学习并熟练运用国际艺术界共通的分析方法、理论工具和严谨的论证逻辑。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评论在国际对话中不被视为“他者”或“失语”。
其次要以中国美学的精神内核为气血,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气韵”、“虚实”等核心概念,用清晰现代、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转译和阐释。在避免空洞套话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品如何通过形式、材料、空间营造出这些美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