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朱长元 | 国内艺术评论需要有一种兼顾国内外艺术评论差异的思维

朱长元 | 国内艺术评论需要有一种兼顾国内外艺术评论差异的思维
2025-09-30 16:26:4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比如在评论一位水墨艺术家的作品时,不仅要分析其笔墨师承(史),解构其画面构成(形式分析),还要运用中国美学的“留白”概念,并结合西方现象学关于“感知”的理论,来探讨画面空间与观众心理空间的互动关系。

价值判断上,平衡“文化本位”与“普世关怀”
         我们要坚守自己文化的主体性,评论应能敏锐地发现和阐释艺术作品中的中国精神、东方智慧以及本土经验的价值。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为全球艺术贡献独特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640 (2).jpg

同时要拥抱人类共同议题,其评论需将作品置于全球语境下,讨论其关于科技、环境、性别、身份、全球化等人类共同面临的议题。让作品既能与本土观众共鸣,也能与国际社会对话。

比如评论一件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不仅要分析其反映的中国特定社会变迁(文化本位),也要探讨其对于全球范围内“现代性体验”的普遍性描绘(普世关怀)。

角色定位上:成为“独立的批判者”与“专业的桥梁”

我们要强调重塑评论的独立性与批判性,这是构建公信力的基石。评论必须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健康的批判不是抹杀,而是建设性的对话,它能促使艺术家反思、市场冷静、公众成长。

更要扮演专业的“翻译”和“桥梁”,对内向本土藏家和公众“翻译”那些运用了新媒介、新观念的当代艺术,降低理解门槛,提升大众整体审美能力。对外向国际艺术界“翻译”中国艺术的深层文化逻辑和当代实践,避免他们仅从猎奇或政治符号的视角误读中国的艺术。

640 (3).jpg

话语体系上:打造“可理解的精确”与“有深度的亲和”告别“两张皮”,避免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套用西方理论术语的“诘屈聱牙”,另一种是沉溺于传统话术的“云山雾罩”。

追求清晰、精准、有文采的语言,用大众能理解的语言,表达专业的深刻思想。这样,它才能吸引人阅读,引导人深思,达到艺术评论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总之,作为个人观点而言,我觉的我们所需要的这种“兼顾两者”的评论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双语能力”——既懂得如何用世界能听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也要懂得如何用中国的智慧去丰富和挑战世界的既定叙事。

640 (4).jpg

当我们的艺术评论能够同时做到逻辑严密而又充满灵性,扎根传统而又直面当代,独立批判而又心怀建设,那么它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宝贵的“软资产”。它不仅能引导市场价值回归艺术本身,更能助力中国艺术在世界的舞台上,实现从“被观看”到“平等对话”,最终成为不可或缺的积极建构者。这条路虽然任重道远,但它无疑又是值得所有艺术从业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朱长元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