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冯彦伟:瓷上黄河

冯彦伟:瓷上黄河
2025-10-05 15:21:0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时近中秋,我于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中,竟作了一场溯流而上的远征——一次无须舟楫,却在光、釉与泥土间虔心行走的黄河之旅。

一走进展厅,喧嚣便像潮水般退去了。眼前的光线是沉静的,温润的,仿佛不是从顶灯上洒下,而是从那些静默的、陈列着的器物本身生发出来的。这里,没有涛声,没有泥沙的腥味,却分明让人感到一条大河正从脚下流过。这便是那条“可行走的黄河”了。它不是用流水,而是用土与火铸成的;它的波涛,凝固成了瓷的韵律。

1~1.jpg

走进展厅,一件牛首陶瓷雕塑,静静地踞在那里,不言不语,却有一种自远古而来的、雄浑的力道,扑面而来。那牛的姿态,是蓄满了力量的,脖颈低垂,双角倔强地指向虚空,仿佛下一秒就要昂起头来,发出一声裂石的哞叫,唤醒整片沉睡的高原。它的釉面,是那样的光滑细腻,像是被千年的风沙与流水打磨过,光打上去,并不刺眼,只是幽幽地内敛着,仿佛将源头星宿海的星光、巴颜喀拉山的月色,都一并吸纳、融化在这厚实的肌理之中了。望着它,便不期然地想起了太史公笔下“河出昆仑”的苍茫气象。想来,这牛首所承载的,正是那源头之水初离冰峰雪岭时,那一股混沌未开、元气淋漓的魂魄罢。

2~1.jpg

转过身,目光便跌进了一片流丽的色彩里。那是一组永乐宫的手绘瓷板画。画上的神仙衣袂飘飘,神姿高彻,那线条是吴带当风,那色彩是丹青流韵。奇妙处在于,这画不是绘在易损的灰壁之上,而是借着釉彩,永恒地封存在了光洁坚硬的瓷板里。光从画面上流过,那朱砂的红、石绿的翠、藤黄的艳,便仿佛都活了过来,随着你的视角微微地流转、闪烁。壁画的神韵,就这样被一种更为恒久的物质“悄然复活”了。这已不单是技艺的摹写,更像是一场庄严的渡引,将一座殿宇的魂灵,请入了一件瓷的殿堂,从此,水火不侵,岁月难腐。

我慢慢地在这条瓷的河流里踱步。恢弘的雕塑是它的惊涛骇浪,雅致的瓷瓶是它深沉的漩涡,温润的餐具是它平静的波光,绚烂的瓷板画是它倒映的云霞。每一件器物,都像是一颗被时光打磨圆润的卵石,拾起一颗,便能听见一段千年的故事。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摆设,而是有温度的,有呼吸的。那温度,是窑火里淬炼过的;那呼吸,是揉和了黄河泥土的呼吸。

为了这一场盛大的诉说,一群沉默的造梦人,用了两年多的光阴,将自己化作朝圣的旅人,逆着大河的方向,溯源而上。他们的足迹,深深地印在青海的河湟谷地,去辨认那青稞与雪山映照下,河水最本初的青蓝;他们的身影,停留在四川的三星堆,在那些神秘的青铜纵目面具前,屏住呼吸,感受那来自古蜀大地的、巫祝般的凝视。他们走过甘肃,走过宁夏,走过内蒙古……将九省的风物,一一收纳于心。于是,河湟的水色化作了瓷坯上的一抹天青,三星堆的纹样融进了釉彩里奇诡的线条,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成了器物上起伏的轮廓,河套平原的肥田沃野凝成了瓷画上饱满的麦穗。这不是简单的采风,这是一场虔诚的“化”。他们将万里河山的魂魄,收拢于掌心的泥土;又将千年的文明密码,交付给一场不确定的火焰。

3~1.jpg

关键词:山东路桥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