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冯彦伟:瓷上黄河

冯彦伟:瓷上黄河
2025-10-05 15:21:0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这泥土与火焰的史诗,其来有自。我不禁想起那个关乎根与魂的庄严号召。是的,黄河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它不能只存在于发黄的史册与遥远的口号里,它需要被看见,被触摸,被感受。而眼前的这场展览,便是最生动的诠释,最具体的实践。它将一个宏大的战略,轻轻地、稳稳地,落在了这一杯、一盏、一瓶、一画的细微之处。正如那位陶瓷艺术的掌舵人所言,他们是以黄河为脉络,将那些深厚而抽象的文化印记,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精品。于是,黄河文明,便在这光与釉交织的舞台上,真正地“活”了起来,“流”了起来,“亮”了起来。

这瓷上的黄河,不止于让人驻足“观赏”,它更伸出了热情的双手,邀请你走进它的脉搏。许多专家的品评,想来是思想交锋、灵光四射的。那些关于文化承载与艺术表达的探讨,便如一阵清新的风,吹动了这略显沉静的展厅,让古老的技艺与当代的思考,碰撞出新的火花。而更动人的,是那些“黄河瓷语”的研学课题。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群孩子,围坐在工作台前,用他们稚嫩的小手,去揉捏那温软的泥巴。他们或许还不完全懂得“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样沉重的字眼,但当那湿润的、带着大地气息的泥土在他们指尖变形,当他们用小小的工具,在素白的瓷坯上,歪歪扭扭地画下自己心中的太阳、流水与飞鸟时,黄河文化的密码,便已像一粒种子,悄无声息地,落在了他们生命最初的土壤里。这,便是最本真、也最有力的传承。

4~1.jpg

这由百套瓷品汇成的“黄河”,并不会在此处停下它的奔流。它们将要启程,沿着那条真实的、哺育了它们的母亲河,去巡游,去叩访。让兰州的人看到,让西安的人看到,让郑州的人看到……让这条瓷的河流,与那条土的河流,在中华大地上并行、交响。让淄博陶瓷承载的这缕黄河之魂,在更多的城市里,绽放出新的光彩。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年前,李太白如此吟唱。而今,在淄博,我仿佛看到了这条大河另一种意义上的“入海”。它没有汇入那片蔚蓝的、咸涩的海洋,而是化作了一片更为温润、更为浩瀚的“瓷海”。这片海,由无数文明的浪花汇聚而成,它沉淀了时光,凝固了岁月,却比流动的水波更显永恒。

即日起,直至寒冬,这片“瓷海”都将在这里,静候每一位有心人。你来,便能听见。听见窑火中噼啪作响的远古传说,听见笔锋划过瓷胎的文明絮语,听见那跨越了千年时空,却依旧雄浑而温存的,黄河的回响。古老与现代,艺术与生活,便在这光与釉的奇妙交织里,握手言和,共谱新篇。

文/彦伟2025年9月29日深夜

作者简介

冯衍伟(冯彦伟),男,山东博山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政工师,入编《淄博文化艺术人才名录》。下乡、入伍、当工人,历任部队(兼职)新闻干事、军报(见习)记者、企业宣传干事、秘书、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等职。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尤其致力于陶瓷和古窑文化题材的挖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前卫报》《大众日报》《山东文学》《青年文学家》《世纪潮》《新大陆》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上百篇共300余万字。获济南军区优秀新闻工作者、淄博市优秀政工干部等荣誉称号。出版散文集《春天的梦》《古窑韵事》等。主编《华彩乐章》《华彩乐章·第二部》《华光陶瓷大事记》。作品多次获奖,《古窑韵事》荣获淄博市优秀文学奖,散文《故乡的炉火》荣获2007年度山东省“五一”文化奖,《街西头的老屋》《颜神古镇》入选《人民周刊》中国好文章。

(责任编辑:王浩然)
关键词:山东路桥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