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时代青年油画社】姚风:AI时代艺术向何处去

【时代青年油画社】姚风:AI时代艺术向何处去
2025-10-13 14:47:4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也成为艺术领域的创作媒介和参与者。艺术与科技的互构与共生最终都指向人类对“可能性”的永恒探索——科技提供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手段,艺术则赋予可能性以意义,二者将共同照亮人类文明演进和艺术创新的未知之境。

在这场技术与艺术的碰撞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算法的进步,更是对人类审美本质的深刻拷问。

AI正在重塑艺术创作生态

当前,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已成为最具显性变革的领域。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提视造境: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生态论坛,AI艺术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技术迭代速度令人瞠目:专业层级美学评判大模型“书生·妙析”首创“七术维”美学评价体系,可对构图、色彩、技法、情感等维度进行专业级评分。算法不仅能创作,还能评价,这彻底颠覆了传统艺术评价体系。

17.jpg

“提视造境: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展览现场

使用新技术算法工具增加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是艺术家永恒追求的实践,然而艺术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情感和创造力的产物,具有审美感性,是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高峰。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拥有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能力,由“再现”到“生成”,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唤起新的审美体验,产生了“人工智能艺术”。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展现了技术理性的创新性,体现了人工智能与人类创造力的结合。AI艺术的出现,模糊了传统工具与创作者之间的边界,重构了艺术生产的可能性。传统的人工智能主要侧重于分析能力,如通过分析数据来发现规律和模式,并应用于个性化推荐等场景。AI艺术的崛起得益于艺术领域图文的低物理约束性、高容错度以及数据与算法的成熟度。但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深层焦虑:当AI能够模仿任何大师风格时,人类创作者的独特性何在?

人类艺术的不可编程本质

在算法浪潮中,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创造,往往诞生于非线性直觉、情绪张力与文化裂缝之中。这些恰恰是AI尚难触及的不可编程区域。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绘画中“可游可居”的意境深度,是AI生成作品时常常丢失的。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强调的“三远法”,不仅是构图技巧,更是中国人观照世界的思维方式。“艺术存在一种超越现象”。艺术能唤起丰富的审美情感,这便是一种形式的超越。绘画即是如此,艺术家通过作品与受众进行交流,作品中蕴含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思考与经历,大大超越了纸张、画布与画笔等普通的排列组合。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卢涛认为,艺术作品恰恰是那些不可能被数据归纳的事物,它们需要耐受模糊、坚持非标准、容纳不确定。这种“不可编程性”正是人类艺术的价值所在。

从创作者到“调酒师”的转变

德国摄影艺术家博瑞思·艾达格森通过实践提出了“创作者角色三阶段”模型:从传统摄影的“独创者”到运用初代AI时的“指挥家”,再进阶为多模态时代的“调酒师”。这种演变凸显人机协作的关键——人类必须掌控创意发起权与最终评估权,依靠专业经验和艺术品位确保作品质量。艾达格森强调:“AI本质是无意愿的工具,需人类引导才能发挥作用。”阿里云设计中心总监王路平提醒,别忘了审美的力量。“即便AI帮你生成十个、百个作品,仍然需要你用审美去选择”。这种选择能力,恰恰体现了人类审美感性的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姚风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