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国礼设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团队
第一,设计教育交流需要实现从“风格借鉴”到“文化互鉴”的深化。不同文明的认知差异很大,对美、功能及生活意义的理解各具特色。真正的创新不在于简单模仿外在形式,而在于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即每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文化洞察力和创新力的设计师,而非简单的形式复制者。比如,我们正在开展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模型”建设,通过系统整理工艺美术的传统形态、工艺和纹饰,不仅建设语料库,更深入研究了这些语料背后的文化观和生命观。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推出“文化理解工作坊”交流,邀请工匠、大学生和设计师共同驻地创作,在交流中深化对文化逻辑的理解。
第二,设计教育要引导学生完成从“解决问题”到“定义问题”的思维转变。当前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可持续发展,还是技术伦理治理——都已超越国界。通过跨文化协作,学生能够学会在差异中碰撞、在对话中重构,共同发现更深层次、更真实的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比掌握具体的解题方法更为重要,因为它培养的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例如,在“智能时代的传统工艺振兴”课题中,我们组织来自中亚地区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组成团队,就哈萨克斯坦的毛毡作坊、乌兹别克斯坦的陶瓷生产、中国西部地区的地毯织造等开展调研,共同定义“游牧文明数字化传承”这一问题,合作开发融合传统工艺与物联网技术的创新方案。我们计划围绕共同关注的设计焦点,设立年度议题,让学生在国际团队中学会定义和解决设计问题。
第三,我们需要推动交流模式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多元共创”的转型。除了传统的大学生交换、课程共享、联合展览等形式,我们更应构建“嵌入式”的合作平台,让师生能够深入对方的文化现场,在真实语境中开展共同创作与研究。设计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的简单转移,而是多视角的相互交换、智慧的共同生长。比如,可以加强设计的田野调研,到乡村与当地的设计师、用户同设计生活用品,到工厂社区共同发现和解决工业设计、城市更新等问题,围绕特定文化议题开展深度共创,让设计教育真正成为智慧共生的过程。

2025年9月,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主会场外景
上合组织所倡导的“和而不同”,正是设计教育应有的格局。我们不需要一种统一的设计语言,而是要构建一个让多元智慧互鉴的生态系统。未来的设计师,应是文化的创造者、差异的沟通者、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他们既扎根于本土文化,又能与全球对话;既能运用前沿技术,更能关怀人与环境。希望新一代设计人才,既拥有自身民族的文化基因,也能自如地与不同文明对话,设计创造更加丰富、更具韧性的未来!

(来源:潘鲁生民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