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痴于梅花、友于梅花、师于梅花——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云南寻访古梅纪实

痴于梅花、友于梅花、师于梅花——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云南寻访古梅纪实
2025-11-03 13:57:3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十年寻觅未称痴

寻梅、访梅、护梅、画梅、咏梅、师梅已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唐建教授的标签。

唐建教授自幼喜欢梅花,大学期间受一代大家于希宁先生影响,开始了寻梅画梅之路。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唐建教授已初次到云南寻访古梅,2006年来到永平花桥访古梅。这源于唐建教授痴于梅花、友于梅花、师于梅花。2018年前后,唐建教授在寻访古梅过程中发现了唐梅、宋梅、元梅、明梅、清梅五朝古梅。由于部分古梅生长环境恶劣、面临砍伐等情况,他下定决心保护古梅。他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挂牌保护、寻觅专家鉴定、联系爱心人士、组织人员施救,并义务给古梅题写碑记,组织刊石立碑。

唐建教授作为一个画家,他深入生活、扎根生活,以自然为师。他的脚步遍布云南古梅树下,花桥元梅、打鹰山唐梅、澜沧江畔宋梅、南大坪古梅群、盘龙寺元梅、保合宋梅、东山明梅都是他所写生的对象。唐建教授不仅描绘梅花形象,更深挖梅花品格、梅花精神,组织多次中国梅花文化精神论坛活动、全国名家画梅活动。

诗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历史上歌咏梅花的名句不胜枚举。唐建教授在寻访古梅的二十年间,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录成诗:“寻梅不辞三百曲,但见江畔岭头霜。又是一棵千年古,草杂难掩扑鼻香。”又如“前年访古不逢时,今日重来雪满枝。纸上空叹风雅少,冰心只许月光知。”再如“十年寻觅未称痴,频向苍山问雪枝。岁暮风寒归路远,此心梅月两相知。”时至今日,唐建教授歌咏梅花的诗歌已达百余首。

每年寒暑假,唐建教授组织博士、硕士、访问学者、高研班等学员,共赴永平写生,向古梅学习、弘扬梅花精神。团队以花桥为中心,往杉阳等地辐射。长此以往,唐建教授所带领的硕博团队也逐渐形成了爱梅、护梅、画梅风气,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古梅画风”。

唐建教授在寻梅路上

咏梅

诗是一个国家、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它是一切文化艺术审美之结晶。古今中外,喜爱梅花、寻访梅、吟咏梅、写梅、画梅的人,不胜枚举,其中也有不少诗词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作。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家喻户晓。伟人毛泽东“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是写出了梅花崇高的品质。习总书记常常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等诗句激励青年人。

唐建教授是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学者型画家,他在访梅的二十多年间,创作了百余首梅花诗,《忆永平》、《元梅》、《寻梅》、《论画梅》、《晨起探梅》等都是在访梅期间所作。这些诗都是唐建教授的真情实感的表达,是唐建教授对梅的“痴情”和“热爱”,也是他多年寻访守护古梅艰辛历程的沉淀和感悟。

2021年唐建教授在唐梅树下写生

唐建教授有诗《晨起阿腰寨探唐梅》:

画家行早望星华,衣袖飞霜脸映霞。

山对晋唐千里月,庭闲老树万枝花。

2020年春,唐建教授夜宿花桥农家,见火盆与斗茶,即兴作诗:

关键词:唐建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