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艺术 > 正文

刘晓鹏:“深扎”新疆不是迁徙,是心灵归依与艺术扎根

刘晓鹏:“深扎”新疆不是迁徙,是心灵归依与艺术扎根
2025-11-15 15:19:28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山东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艺术创作成果展览现场,音乐剧《永远的“新疆红”》演出剧照、乐谱与幕后创作纪实资料一同亮相,吸引了来往观众。他们驻足凝视的模样,让我心中感慨万千——这部作品能成为“深扎”行动的高分答卷,背后蕴藏着我584天的援疆岁月里,与西域土地、各族乡亲的浓情厚意。

作为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的一员,怀揣着对西域的憧憬与使命,我从泰山脚下奔赴喀什大学开展文艺帮扶。这段援疆时光,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扎根生活”的全新领悟——它不是地理上的迁徙,而是心灵的归依;不是素材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共鸣。从叶尔羌河畔的采风足迹到琴房里的不眠创作,从10余首援疆歌曲的诞生到音乐剧《永远的“新疆红”》惊艳绽放,“深扎”二字早已融入血脉,成为我创作的根与魂。

深扎边疆:以脚步丈量土地,让心灵融入烟火

初到喀什,干燥的风裹着沙枣香扑面而来,迥异的民俗令我有些手足无措。直到有一天,我跟着学生踏入麦盖提县的“刀郎之乡”,才真正读懂了“生活”二字的重量。

在麦盖提县央塔克乡,我邂逅了年过七旬的刀郎木卡姆传承人艾山牙牙、玉山牙牙大爷。大爷的小院里,葡萄藤爬满墙头,艾捷克、手鼓靠墙而立,铜壶里煮着的奶茶香气弥漫。每天清晨,大爷都会坐在葡萄架下弹起热瓦普,旋律如叶尔羌河的流水,时而舒缓诉说故乡眷恋,时而激昂抒发生活热爱,每一记滑音,每一次转调,都藏着对土地的深情。我静静聆听,用录音笔录下每个音符,用乐谱本标注刀郎木卡姆特有的调式与复调结构。大爷常说:“刀郎木卡姆是我们的魂,每段旋律都藏着民族的记忆。”这句话刻骨铭心,让我明白,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在于它与人民生活的血脉相连。

1~1.jpg

刘晓鹏(右三)与塔什库尔干县提孜那普乡群众交流音乐创作

“访惠聚”驻村工作,让我有了融入各族群众的机会。在村里,我跟着乡亲们一起下地劳作、拉家常、围着篝火跳起麦西来甫。维吾尔族大娘吐尼沙汗递来刚出炉的热馕,哈萨克族大叔会用生涩的普通话讲述兵团往事,孩子们簇拥着我欢唱新学的儿歌。一次“国家通用语言推广”活动,各族孩子用普通话朗诵诗歌、合唱歌曲的场景,令我热泪盈眶;目睹驻村干部顶着风沙帮村民修水渠、建大棚,手把手传授新技术,我真切感受到“亲人”二字的分量。这些瞬间,不是冰冷的创作素材,而是滚烫的情感火种——它们让我明白,新疆非课本上的“遥远边疆”,而是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烟火人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张笑脸,都值得被音乐歌颂。

援疆期间,我走遍喀什12个县市,记录近30段民间旋律,收集了十多个关于家园、团结、奋斗的故事。在麦盖提乡间捕捉刀郎木卡姆的微分音滑奏,在喀什古城巴扎采撷弹布尔的欢快节奏,在兵团农场聆听老军垦的创业传奇,在喀什大学琴房与学生探讨音乐融合……这些经历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认知,化作创作的“素材库”与“灵感泉”。

深扎创作:以生活滋养旋律,用歌声传递赤诚

“深扎”的真谛,不仅在于足迹所至,更在于将生活体悟淬炼为艺术表达。喀什岁月里,田间欢笑、校园书声、边疆坚守,都化作我笔端跃动的音符,援疆期间创作的十余首歌曲,皆源自真实生活图景,浸透着对新疆的挚爱与深情。

关键词:刘晓鹏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