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小米汽车高端车型SU7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传问题陷入舆论漩涡,引发众多车主不满,进行无损退订维权。
事件的导火索源于一则姗姗来迟的致歉声明。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官方微博突然发布致歉声明,承认SU7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宣传不清晰”问题。原来很多车主花4.2万元选装的所谓“碳纤维前舱盖”实际上只有风道部分是碳纤维材质,主体结构依然是铝合金。这波自导自演的“文字游戏”瞬间点燃了车主们的怒火,维权群里很快集结了超过300名准车主,纷纷表示要“无损退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8日晚,车主李先生开着刚买一个月的SU7倒车时,刹车突然失灵,车内连续弹出四条故障警告。万幸当时车速不快,但SOS紧急救援电话打了半小时都没人接,最后还是靠本地道路救援才脱险。小米公关总经理王某随后回应称是“软件误识别”,但车主提供的数据却显示刹车压力在关键时刻归零。更令人意外的是,送到交付中心检测后车辆突然“自愈”,售后坚称刹车没失效。对此,网友纷纷调侃道:“小米汽车学会了薛定谔的刹车,不检测时没问题,一检测就出事。”
此外,4月30日,小米汽车还推送了1.7.0版本更新,在SU7Ultra上加了个“排位模式圈速考核”的新功能。简单来说,车机系统更新后锁住半数马力,用户需“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性能。1500匹的超强马力一直是小米SU7Ultra的卖点之一,但如今需要“刷圈”才能实现的做法被车主视作侵犯了选择权,也削弱了产品价值。随后,小米汽车方面回应,收到大家的反馈后,已暂停了这次推送。已升级的少量用户,将会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小米汽车已开始推进新版本的开发和测试,预计用时4-8周,具体时间以小米官方通知为准。
面对一波波如潮水般汹涌的负面舆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个人微博发布动态称,“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这是自小米SU7事故后,雷军的首次公开表态,也折射出小米汽车当下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从舆论场来看,截至5月11日,小米车主退车事件相关信息为10.56万条。其中,公众号平台传播数量最多,共3.6万余条,占比为34.06%;其次是微博平台,占比为31.84%;第三是视频平台,占比为30.24%。舆论关注的焦点包括“跨界造车的信任危机”“智能汽车宣传边界”“碳纤维工艺可行性”“虚假宣传认定标准”等”,并对雷军造车的初心提出批评和质疑。
从“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到“年轻人的第一次维权”
——雷军和小米是如何走进舆论漩涡的?
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各种话题的狂轰滥炸和不断升级的舆情讨论下,网友对于小米的负面印象被一次次强化,舆论场更是充斥着气愤、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一局面的出现,无论是小米还是雷军,都应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
首先,公关反应虽快却无诚意,用户负面情绪不断累积。小米选择在5月7日深夜(舆情发酵后48小时内)发布致歉声明,响应可以说足够迅速,但在声明中,将问题简单归咎于“信息表达不清晰”,存在规避“法律风险”的侥幸心理,进而招致用户反感,被认为“敷衍”“无诚意”。这一声明,不仅未能平息用户怒火,反而提升了负面舆论的传播能级。